處事要懂方圓之道。“方”,即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個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被人所左右;“圓”,即圓滑世故,指一個人做人做事態度不鮮明,行為不果斷,永遠讓人琢磨不透。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將碰得頭破血流;但是一個人如果八麵玲瓏,圓滑透頂,總是想讓別人吃虧,自己占便宜,必將眾叛親離。因此,做人必須方外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能夠做到兩者兼顧,做人做事就能夠無往而不勝。
人生需懂方圓哲學
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方是以不變應萬變,圓是以萬變應不變。
《菜根譚》中說,好動的人就像雲中的閃電一樣飄忽,就像風中的殘燈一樣忽明忽暗,而特別喜歡安靜的人就像已經熄滅的灰燼,也像毫無生機的枯木。這些人都不合乎中庸之道。
其實人應該像在靜止的雲中飛翔的鳶鳥,同時又好像是在不動的水中跳躍的魚,通過這種心態去觀察萬事萬物,這樣才能合乎道的理想境界。
孔子為了推行仁義主張,廣泛學習,廣收門徒,周遊列國。
據說有一次,他們師徒在大樹下乘涼,等他們走後,人們就把大樹給砍掉了。他們路過某個國家,人們就把他們的足印給鏟掉了。這種侮辱,剛烈的人恐怕早已咆哮:“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孔子忍了下來,雖然傳說中的他是個大力士,但是他能方能圓,在他看來一生的時間不是很多,確實沒有精力將這些侮辱性的事件放在心上。他將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思想傳播上,結果不但得以高壽,而且成了聖人。
雖然孔子一生未曾得誌,惶惶如喪家之犬,但是他的仁義思想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主心骨。
為人處世,行走社會,要懂一點方圓哲學,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才能在錯綜複雜、利益糾結的人際和社會中左右逢源。
“方圓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妙方,它的基本含義是:做人要圓通不圓滑,靈活但不失準則。如此,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方能夠得心應手,進退自如。
方乃為人之本,圓乃處世之道
方,乃為人之本;圓,乃處世之道。方在圓中,圓融於方,兩者相互交融,方能左右逢源,出奇製勝。
“外圓內方”其實也是人生的處世哲學。“方”是原則,是目標,也是本質;“圓”是策略,是途徑,也是手段。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行動時幹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1.有方無圓,四處碰壁
“圓”不是老於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圓”倡導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
船體之所以不是方形而總是圓弧流線狀,為的就是減少阻力,更快地駛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行舟,航行中處處有風險,時時有阻力。遇到巨大阻力之時,是硬著頭皮迎難而上,還是積極靈活地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後的勝利?這完全取決於我們的處理方法。
威名赫赫的三國名將關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說關羽武功蓋世,沒有人質疑。“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等,都是他的英雄氣概的寫照。但他最終卻敗在一個被其視為“孺子”的吳國將領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得圓的人生哲學。他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為人卻盛氣淩人,不識大體。除了劉備、張飛等極個別的鐵哥們兒之外,其他人他都不放在眼裏。他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了,繼而又排斥黃忠,後來又和部下糜芳、傅士仁不和。
他最大的錯誤是和自己國家的盟友東吳鬧翻,破壞了蜀國“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基本國策。在與東吳的多次外交鬥爭中,他單憑一身虎膽,從不把東吳的人包括孫權放在眼裏。他不但公開提出荊州應為蜀國所有,還對孫權等人進行人格汙辱,使吳蜀關係不斷惡化,最後,落得一個敗走麥城、身首異處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