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會說話的人能夠化幹戈為玉帛,不會說話的人,一張口就像是在挑撥是非。
曆史上,因言獲罪的人不在少數。搬弄是非,散布流言,甚至不經意的時候,你的話語就有可能得罪某些人。做人要低調,說話更要低調,說話之前,先要經過思考。謹言慎行,客觀冷靜;不抬己,不貶人;不爭功,不推過;有理說理,得理饒人,這些都是人格魅力的體現。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社交活動中,應當尊重人,溫文爾雅,講究語言美,而不要自以為是,出言不遜,惡語傷人。
每個人都希望能獲得其他同級的承認、尊敬,得到較高的評價,受到其他同級禮遇。被同級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能使自己對工作充滿信心,對其他成員充滿熱情,體會到自己生活和工作在集體中的用處和價值。
美國有位總統,有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隻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錯。
身為美國總統,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了,說話如此委婉、客氣,這是他好修養好氣度的體現。假如他換一種盛氣淩人的口吻嗬斥:“怎麼搞的!連標點符號都搞不清楚,虧你還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隻能讓對方反感,卻達不到糾正對方錯誤的目的。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說的話,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於不注意說話藝術,導致無謂的誤解和爭端。
人是群體動物,大而言在社會階層中,小而言在一個團隊,隻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區別,但絕對沒有人格的貴賤之分。捫心自問,自己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嗎?同樣,這也正是別人都需要的。聰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別人。
而這種需求一旦受挫,就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軟弱感,失去工作的信心,並嚴重地破壞相互關係,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在同級領導成員之間,盡管有年齡、資曆、經驗、文化知識和能力的不同,但都要相互尊重。在語言交往中,年輕者在與年老者交談時,要帶著學習探討、征求意見的口吻,因為工作多年的年老者都怕別人認為自己老了,幹什麼都不行了,怕被別人冷落。而年老者也應該多以啟發引導、大膽信任的語氣與年輕者交談,尊重他們的幹勁和首創精神,放手讓他們多做工作。如果年齡大的成員什麼都不放手,過多插手、過問年輕人的工作,就會使他們感受到不被信任,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吳起有句名言:“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陳(陣);不和於陳,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要達到“和”的境界,與平時交流溝通中始終保持相互尊重是分不開的。
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盡量體諒他人,維護他人自尊,避開言語的“雷區”。
英國作家托馬斯·富勒曾經寫道:“失足引起的傷痛很快就可以恢複,然而,失言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可能使你終身遺憾。”
在待人接物中,場麵話誰都能說,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說。也許一不小心,你就踏進了言語的“雷區”,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犯了對方的忌諱,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傷害。在為人處世方麵,一個人若想和上司、同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一定要記住:保持適當距離,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談之間不要說到別人的痛處。切記: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件不愉快的事。
一群人在看電視劇,劇中有很多婆媳爭吵的鏡頭。張大嫂便隨口議論到:“我看現在的兒媳婦真是不像話,不知道好歹,都不願意和老人一起住,也不想想自己老了的時候怎麼辦?”話未說完,旁邊的小李站了起來,怒聲說:“你這話什麼意思,說給誰聽呢?我最恨別人指桑罵槐!”原來小李最近和婆婆經常吵架,關係不和,已經搬出來住了。張大嫂無意中觸到了小李的隱私和痛處,惹得小李暴跳如雷。
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去碰觸別人的痛處,不但是待人處事應有的禮儀,更是在人性叢林中左右逢源的關鍵。
有修養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會擴散憤怒的波紋,但是涵養不夠的人被激怒時,往往就會麵露凶貌、口出惡言,甚至隨手拿起手邊的東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時候,還會口不擇言,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別人最敏感的隱私,這是相當不理智的行為。
一旦你攻擊他人的痛處,修養好的人雖不至於當場發作,與你破口對罵,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難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戶的話,你就會變成被“封殺”的對象。
在公司裏,“封殺”意味著調職、冷凍、開除。如果你是公司負責人,“封殺”就代表著對方拒絕繼續與你往來,或是“凍結彼此的關係”。
誰都希望自己比別人聰明,誰都不願意別人發現自己的失誤。很多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通過宣揚別人的錯誤來顯示自己的聰明,而這恰恰觸到了別人的心病。所以有意無意地張揚別人的錯誤,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