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貴而不顯,華而不炫--富貴不奢最高貴(2)(1 / 3)

有一個國王,他晚上做了個夢,夢見神人告訴他一句話,說隻要記住這句話,就能夠得到一輩子的幸福。然而醒後,國王竟然忘記了那句話。國王絞盡腦汁都沒有想起來,於是問大臣,有沒有一句話,聽了以後會讓人得到一輩子的幸福。大臣都搖頭,好像沒有。國王求一句箴言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過了三個月,一個已經告老還鄉的老臣求見國王,他對國王說他知道那句話,不過還請國王先給他一個戒指,他打算把那句話刻在戒指上。國王於是給了他一個戒指。兩天後,老臣把戒指還給了國王。國王一看,戒指上赫然刻著”一切都會過去“六個字。國王頓時想起,這正是夢中神人說的話。

一切都會過去。請永遠記住,每天都應該有一個新的開始,都應該有個積極的心態。千萬不要讓既成的事實成為一種包袱,既不要因為種種遭遇而垂頭喪氣不思進取,也不要因為過去的種種榮耀和成就而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人需要清空自己心中的一些沉澱,這些東西隻會成為自己成長路程中的包袱,該放手時且放手。

平靜的生活是一種福氣

人生不過百年,貧富安能永久?學會如何平心靜氣地麵對榮辱,實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錢鍾書先生把婚姻比做圍城,城裏的人往外擠,城外的人往裏擠。其實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呢?身居繁華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靜的田園生活;而身在深林竹海的鄉人,卻又很是向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

其實,平靜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囂吵鬧的都市中的人們,可能更懂得平靜的彌足珍貴。與平靜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麼不值得一提。

心靈的平靜是智慧美麗的珍寶,它來自於長期、耐心的自我控製。心靈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曆以及對事物規律的不同尋常的了解。

生活的海洋裏,因為有名譽、金錢、房子等各種誘惑在”興風作浪“而讓人難得寧靜。許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驅使,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一旦受到挫折,一旦得不到滿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裏有平靜可言?有些人因為毫無節製的狂熱而騷動不安,因為對欲望不加控製而浮沉波動。隻有明智之人,才能夠控製和引導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才能夠坦然麵對所經曆的風風雨雨。

是的,環境影響心態,快節奏的生活,人類無節製的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以及令人難以承受的噪聲等等都讓人難以平靜,環境的攪拌機隨時都在把人們心中的平靜撕個粉碎,讓人遭受浮躁、煩惱之苦。然而,生命的本身是寧靜的,隻有內心不為外物所惑,不為環境所擾,才能做到像陶淵明那樣身在鬧市而不覺車馬之喧,而有了所謂的”心遠地自偏“。

一個人如果能丟開雜念,就能在喧鬧的環境中體會到內心的平靜。

有一個小和尚,每次坐禪時都覺得有一隻大蜘蛛在他眼前織網,無論怎麼趕都不走,他隻好求助於師父。師父就讓他坐禪時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就在它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何方。小和尚照師父交代的去做,當蜘蛛來時他就在它身上畫了個圓圈,蜘蛛走後,他便安然入定了。

當小和尚坐禪結束睜眼一看,卻發現那個圓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來困擾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裏,因為他心不靜,所以才感到難以入定,正像佛家所說:”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靈。“平靜是一種心態,是生命盛開的鮮花,是靈魂成熟的果實。追求平靜者,便能心胸開闊,不被誘惑,坦蕩自然。

平靜是一種幸福,它和智慧一樣寶貴,其價值勝於黃金。真正的平靜是心理的平衡,是心靈的安靜,是情緒的穩定。

保持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有滋有味,多姿多彩。保持一顆平常心最重要。

保持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臨危不懼,泰然處之。在平淡中給自己一個動力,在昂揚中留給自己一份淡薄,在匆忙中懂得適時地給心靈一次釋放,在喧鬧中為自己找尋一份寧靜。

平常心就是一種中庸的處世心態,既不清心寡欲,也不聲色犬馬;既不自命清高,也不妄自菲薄;既不吹毛求疵,也不委曲求全。

從前,在迪河河畔住著一個磨坊主,他是英格蘭最快活的人。他從早到晚總是忙忙碌碌,同時像雲雀一樣快活地歌唱。他是那樣樂觀,以致其他人也跟著他樂觀起來。這一帶的人都喜歡談論他愉快的生活方式。終於,國王聽說了他。

”我要去找這個奇怪的磨坊主談談。“他說,”也許他會告訴我怎樣才能快樂。“他一邁進磨坊,就聽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羨慕任何人,不,不羨慕,因為我要多快活就有多快活。“”我的朋友,“國王說,”我羨慕你,隻要我能像你那樣無憂無慮,我願意和你換個位置。“磨坊主笑了,給國王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