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燈(解答篇)(三)(1 / 1)

“X一來沒有殺人動機,二來擁有不在場證明,那麼是誰殺死了潘振暢?那個人為什麼能拿到X平時用來殺人的繩子?根據我們的調查,潘振暢曾經購買了意外保險,受保人是自己的母親。如此一來,一切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白嗎?殺死潘振暢的凶手,就是潘振暢自己!潘振暢是自殺的!”

鄭刑警聽到這裏,瞪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神情詫異之極。

而X則微微地喘著氣,沉默不語。

思炫接著推理:“以下是我的推斷:潘振暢是一個極端自卑和內向,甚至是有點自閉的人。他十分厭惡跟外界接觸,於是長期呆在家裏,胡思亂想,終於心理產生了扭曲,認為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對不起父母,活著也沒用。於是,他想到了死,想以死來終結自己的痛苦。同時,他希望死前,能為父母留下一點什麼。所以他就想到了騙取保險金。

“他或許有留意報紙上的新聞和網上的資訊,得知了近幾個月中所發生的幾宗謀殺案的情況。他通過自己的分析,推斷幾宗案件的同一個人犯下的,而凶手就是那個由於躲避工廠女工而在車禍中死亡的女子的丈夫,即現在被我稱為X的人。潘振暢先聯係保險經紀到他家,為自己買了一份意外保險,然後在網上跟X聯係上了,告知X,自己已經知道了他殺人的事實,如果不想被揭發,就必須跟自己合作。

“一來合作對X自己也有利,二來X沒有其他選擇,於是他便跟潘振暢合作。他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X把自己殺人用的繩子交給潘振暢,潘振暢在12月13日淩晨三點到五點之間,在家中上吊自殺,而在這段時間,X就開車前往幾十公裏以外的地方,為自己製造不在場證明。事後,X再返回潘振暢家中,把他的屍體放下去,造成被殺的假象。這些事情完成以後,他們能得到以下效果:一、警方不會懷疑X是連環謀殺案的凶手,因為其中一名死者被殺時,X具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二、警方會認為潘振暢是死於謀殺的,凶手就是那個犯下連環謀殺案的人,潘振暢的父母能得到保險金。對X和潘振暢來說,他們的合作實現了雙贏的目的。”

思炫說到這裏,輕輕地籲了口氣,微微地抬起頭,望著天花板怔怔出神。

隔了一會,思炫聽到樓下傳來了警笛聲,他走到窗邊,往下一望,喃喃地說:“來了?”

與此同時,鄭刑警向X說道:“走吧,跟我回局裏去!”

X還沒答話,思炫向他說道:“我們走吧,X有新的客人了。”

“什麼?”鄭刑警露出了迷惑的表情,“不逮捕他?”

思炫漫不經心地說:“我們到樓下等吧。”

對於思炫的話,鄭刑警完全摸不著頭腦。但他知道思炫是一個百分百值得信任的人,於是不再多問,跟著思炫離開了X的家。

他們離開以後,X躺在沙發上,望著天花板,陷入了深思。

他想起了自己的亡妻,想了被自己殺死的人,還想起了數天前在公路上的那突如其來而又驚心動魄的一幕!

“我把那些無視交通規則的人通通殺死,讓他們無法害人,這樣做,到底是對是錯?”X問自己,“現在,我終於要為我所做的事情承擔責任了嗎?我終於難逃法律的製裁了嗎?那他們呢?那個把我愛妻害死的人,那些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的人,難道法律就不去製裁他們嗎?”

他想到這裏,微微地喘著氣,臉色蒼白,神情中交織著彷徨和迷惘,極為複雜。

這時候,忽然一陣急促的拍門聲響了起來。X嚇了一跳,還沒反應過來,隻聽門外一人大聲叫道:“蔣勝龍!我是沈傲天刑警!你開門,我有些事情要問你!”

後記:

有一些人,或者醉酒駕駛,或者闖紅燈,或者在公路上橫衝直撞,又或者在馬路中央大搖大擺,他們總以為馬路是被自己買下了一般,完全無視其他車輛和行人。每次我看到這種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如果他們遇上了車禍,因此受傷甚至死亡,完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也怨不得別人。

這些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如果隻是關係到自己的生死,那也與人無關。問題是他們的行為,還會牽涉到其他無辜的人的安危。有多少人,是被醉酒駕駛的司機撞死的?又有多少人,是為了躲避闖紅燈的人而遇上車禍的?數不勝數。

於是我有了這篇的初始構想。於是我寫下了這篇。

希望大家從此以後,為己為人,切勿無視規則。因為,“哪管一次做錯也都可摧毀這生”。

軒弦

2009-2-8

此文發表於《懸疑現場》2009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