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模糊管理 創新與人際關係
模糊管理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本管理,它是以“道德人”為其人性假設前提的。因此模糊管理又超越了人本管理,能從管理的模糊無序混沌之中,把握有序,並產生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創新。
§1“教化人”與“道德人”
產生於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的模糊理論認為:對人的教化始終被看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孔子和儒家對教化思想的發展,以管理哲學中“教化人”假設的確立為基礎。《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視後天的學習教化。
除了儒家之外,事實上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多數學派也同樣讚同教化手段。
“教化人”是模糊管理的人性假設基礎。“教化人”假設包含如下幾個主要內容:人的本性雖難確定,但都可以通過學習和教化加以塑造或改變;教化的根本點是道德,而道德教化以道德示範為最主要的方法;人的生存需要以及相應的維護家庭的需要,教化要以滿足這些需要為前提。
與現代管理的人性假設相比,“教化人”的文化倫理的色彩更濃。教化人是變化的人,就這一點而言,教化人假設與工業心理學關於人格處於逐漸成熟的過程之中的認識相同。但是,就作為被管理者的人的獨立地位而言,教化人並沒有超越群體人本主義關於組織高於個人的原則。另一方麵,教化人假設適合於處理管理係統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
教化人的假設中,雖然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同具有受教化的義務和可能,但兩者的權利和等級則有極大差別。從理想狀態看,管理者是君子,甚至是聖人。但一般而言,或者現實地看,管理者與道德君子還是有差異的,因而需要進行自身修養,開展學習,受到教化。古代文獻中討論管理者個人修養的內容很多,可稱得上汗牛充棟,而且各家各派的文獻都有。各派對管理者個人修養的側重點則有所不同。儒家以道德修養為主,其他各家也有以鍛煉各種能力和性格為主的,一直影響到曆代所謂明君的最高統治者與管理者——皇帝。
在模糊管理中,人性假設事實上是有等級性的。皇帝和官吏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是適用於所謂“道德人”假設的。在模糊管理所構成的係統中,管理主體與客體的區分與對立是非常明顯的。這可以說是模糊管理係統中惟一缺乏模糊特性的。這是因為在儒家所支持的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界限是非常清楚的。而在一般情況下,政治統治係統與管理係統是相一致的。在生產方式落後的社會中,管理在根本上就是對人的管理。在封建社會中,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是生產的主體。在他們身上,簡單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與生產者有非常明確的依附關係。隻有在市場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之後,物質資料的管理才成為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工具的高度發展,尤其是向工業自動化的方向發展之後,對人的管理才被對物質資料的管理所掩蓋。
模糊管理中作為管理主體的是人性假設中的“道德人”,他們具有高尚的行為道德,同時也能夠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不過,“道德人”假設有一定的限製條件,並非所有管理者都適合的。大多數人仍然符合“教化人”的假設,需要通過教化過程來進行各自的行為道德規範。
§2構建人際關係的和諧“平台”
人是社會的,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人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必然要同他人結成這樣或那樣的關係,不可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不可能不同他人發生關係。亞裏士多德說得好:一個生活在社會之外的人,同他人不發生關係的人,不是動物就是神。
不同的人際關係,會引起不同的情感體驗。人與人之間,由於滿足了各自的需要,就會產生親密的關係,雙方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反之,就會關係疏遠,彼此矛盾,甚至敵對。人際關係在企業管理中有著重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人際關係可以影響組織凝聚力和效率,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和員工的個體行為。
人際關係的和諧“平台”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員工之間沒有矛盾和衝突;二是企業成員間目標的一致性;三是企業或成員間目標的相容性。
在企業內部建立人際關係的和諧“平台”是模糊管理的重要內容。因為企業中人際關係的改善對於企業管理工作達到和諧之目標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從管理工作的關係來看,人際關係的改善需要從組織和個人兩個方麵著手。
從組織角度來講,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主要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體;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實行職工參與管理;加強意見溝通等。
從個人角度來說,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主要有加強自我修養和善於與人相處這兩個方麵。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講,管理者要特別注重建立自己的和諧平台。這要從以下三個方麵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