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學》是隋朝大儒文中子以道家思想論處世之道的經典力作,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極有價值的一部珍貴經典,它在中國流傳了千餘年,卻鮮為人知,其文筆優美,意境深遠,將傳統文化中關於“止”的精髓集於寥寥千餘言內,極具實用價值,堪稱一部奇書。雖然史書中關於作者文中子的文字介紹並不是很多,但是提起他的門下弟子可以說無人不曉,唐太宗時的一批開國元勳——魏徵、李靖、徐世績、房玄齡等文臣武將都是他的得意門生,從這方麵來說,文中子的思想對於唐代文化乃至後世文化的繁榮是功不可沒的。

其著作《止學》稱得上是一部湮沒久遠的關於勝敗榮辱的古代絕學。所謂的“止”就是誌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搖,不急於求成,不躁而僨事,在紛雜、妖嬈的塵世中,求得一顆安定從容之心;所謂“知止”就是不僅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做什麼,更要知道在什麼情況下、什麼地方該停下來。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停下來,幹什麼?

停下來,由“止”找到“定”,定下來,或端坐、或盤腿、或半臥,一切順應自然,這樣就會定。

定後會感到從未有過的安靜,一切都遠離,甚至天籟、甚至原本心靈的狂躁、靈魂的疲憊、身體的倦怠完全消失彌散。這是一種“知止”後的境界,發自內心,行於一念。

不要小瞧了一個“止”字,一個“止”字關乎著每個人的勝敗榮辱。我國著名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兩千多年前就揭示了“止”字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他說:“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長生久視之道。”

的確如此!對於經商者來說,一個“止”字決定了其輸與贏;對於從政者來說,一個“止”字決定了其平凡與偉大;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一個“止”字決定了他的成功與失敗。“止”之奧妙,存乎一心。

縱覽古今,凡是深諳《止學》要義並以其為人生指導的人,無不收獲了輝煌的人生。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清代“中興之臣”曾國藩、學術界公認的奇才弘一法師和經商的李嘉誠了。

觀曾國藩的一生,其為官之道的核心,就是韜光養晦、急流勇退。梁啟超先生曾評價曾國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這句話精辟概括了他36年獨步官場的終極仕道,也是他留給後世的最珍貴的處世寶典。

中國曆史上絢麗至極後來歸於平淡之典型——弘一法師,在苦心向佛,普度眾生出苦海之餘寫下書法珍品“知止”二字,這是其哲學思想中最為經典之處。

李嘉誠,華人商界最響亮的名字,“香港首富”“亞洲超人”“世界華人首富”“商界翹楚”“道德至上者”的代名詞,他曾把寫有“知止”二字的條幅作品懸掛在辦公室中,字跡遒勁,剛健有力!千條萬條成功經驗都不足以概括他那獨特的成功法典,而隻有那“知止”二字最能代表他完美人生的深刻內涵,這也是李嘉誠自1950年獨自創業以來半個多世紀一往無前、所向披靡的終極商道。

對於現代人來說,《止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是一部了解為人處世之道頗具價值的參考指南,有助於領導者豐富領導藝術;有助於職場人士融洽同事之情;有助於普通朋友之間的友好相處……可以說,“止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為人處世紅寶書。

《《止學》中的80個做人智慧》一書從智計、權勢、利益、名譽、情感等幾個方麵展開,為人們指明了如何規避成功道路上最容易犯的錯誤,願每個人都能從“知止之學”中獲得有益的啟發,做到“行當行之行,止當止之止!”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和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和作品,從中得到了不少啟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華,謹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為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貢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因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書的誕生。凡被本書選用的材料,我們都將按照有關規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詳,尚未取得聯係。敬請您見到本書後及時函告您的詳細信息,我們會盡快辦理相關事宜。

由於編寫和出版時間倉促以及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誠請廣大讀者指正,特馳惠意。

編者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