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辯卷(1)(1 / 3)

說話是一門藝術和學問。社會上有一些人,說話用詞鋒利,滔滔不絕,氣壯山河,擲地有聲,看似無所畏懼,其實是外強中幹,是無知無智的表現,不成熟、不慎重的表現。殊不知,大智若愚,大言若訥,言辭謹慎,不露鋒芒,才是成大事者應有的說話智慧。

29鋒芒畢露,難以善終

【原文】

物樸乃存,器工招損。

【譯文】

物件樸實無華才能完好地保存,器具過於精致就容易招致損傷了。

【釋義】

事物因樸實而不惹人注意,俗人眼中的缺點卻成了它自存的法寶,而器具過於精致會讓人覬覦,在相互爭奪中造成對器具本身的傷害,這正是它自身太耀眼造成的結果。

【事典】

蘇秦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年輕時曾在鬼穀子門下求學,學習努力勤奮,思維敏捷,博聞強識。自以為學業有成後,前去向老師道別。鬼穀子想考察一下蘇秦學到了什麼程度,便提問了他幾個問題。蘇秦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沒想到鬼穀子不但沒有為學生出色的口才感到高興,反而皺起了眉頭。

蘇秦見到老師的麵部表情,很小心地問:“先生,是我回答得不好嗎?您為什麼不高興呢?”

鬼穀子說:“你說得很好,並沒有什麼過錯。”

蘇秦聽了更加不明白老師為何不高興了。

鬼穀子解釋說:“有句話叫‘事不可盡,盡則失美。美不可盡,盡則反毀。’你隻知道能言善辯能表露自己的才華,唯恐不能發揮到極致,卻不知一味玩弄口才容易引起他人嫉妒,從而引來禍患啊!”

蘇秦聽了老師的批評,很是不以為然,變得悶悶不樂,但也不敢再爭辯什麼。

蘇秦本想憑仗自己出色的口才,四處遊說以求謀個一官半職,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很失落地回到家裏,又遭到家人接二連三的數落。家人都勸他說,立業當以務實為本,隻想著耍耍嘴皮子謀得飯碗,哪有那樣的好事?還是死了這門心思吧。

蘇秦受挫後,開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焚膏繼晷,勤學苦讀。苦修了一年後,蘇秦又四處遊說,這一次收獲頗豐,一個人持有六國相印,甚是威風。

有一次,他經由家鄉去趙國辦事,有大批人馬相隨左右。人群中蘇秦的兄弟和妻嫂看見蘇秦威嚴氣派的樣子,嚇得連忙跪拜在地,蘇秦不解地問:“過去你們很是瞧不起我,今天見我為何行此禮?”

嫂子連忙回話說:“如今你已經非比尋常,我等不敢再有不尊。”

蘇秦笑笑說:“口舌之能也是很了不起的一種本事,如果我不勤學苦練此術,很可能會在田間地頭辛苦度日了,怎會有今天的榮耀?”

能言善辯的出色口才成就了蘇秦的榮耀,同時也遭到了他人的嫉妒,為他最終被害埋下了禍根。

蘇秦在齊國擔任宰相時,其才能受到其他臣子的妒忌,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向齊王進讒言,誣陷他心懷惡意,圖謀不軌。表麵上看好像處處在為大王賣力,實際上別有用心,大王如果被他漂亮的言辭所蒙蔽,將會給齊國造成嚴重性的災難。

蘇秦得知群臣在齊王麵前進讒言後,先是一驚,因為他對齊王並無二心,後又自信地說:如果論辯詞,沒有人能比得過我,他們是不能加害於我的。

有一個與蘇秦關係很好的朋友,知道實際情況並不像蘇秦想象的那麼簡單,心急如焚地對蘇秦勸說道:“大人遭到大臣的一致嫉恨,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都是齊王身邊的重臣,大人平時在齊王麵前能言善辯,而深得齊王寵信,無意中威脅到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看在眼裏恨在心裏,所以今日才一起報複大人,想來齊王也不會無動於衷,大人還是小心為好。”

後來,齊王果然對蘇秦產生了戒心,對他由原來的百信不移改為百般懷疑,不管蘇秦如何為自己巧言辯解,再也不能取信於齊王,於是為了逃避災難不得不離開了齊國。

最終他還是遭致周圍群臣的嫉恨,在忍無可忍之下,這些人派人刺殺蘇秦,蘇秦帶傷逃走,因傷勢過重而身亡。

【事典啟悟】

古往今來,一些過分張揚、鋒芒畢露之人,雖然功勞很大,官位很高,但也因其才能出眾,技藝超群,行為脫俗,招來了別人的嫉妒、誣陷,最終不得善終,這是盡人皆知的曆史教訓。所以為了自身的安全,不要故意顯露自己的才華,不過分引起別人的關注,你的秘密也就不容易被人知曉,這樣你可以節省許多寶貴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不會有人來妨礙你。

30拙於言辭才能隱藏真意

【原文】

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譯文】

拙於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

【釋義】

人際交往中,特別是上下級之間,或不太熟悉的朋友之間,言語不可太直,直率的語言猶如一把利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才能收到所期望的效果。

【事典】

王陵是劉邦手下的一位重要謀士,他為人仗義,性喜直言,爭強好勝,早年追隨劉邦東征西戰,甚是勇敢,戰功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