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蹇卷(3)(1 / 2)

蔡茂不想再讓好友感到為難,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他暗中發誓以後再也不低三下四地求人辦事,還向家人懺悔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應該走正道博取自己的前途。自己竟然投機鑽營,攀權附貴,巴結那些非正人君子的高官,以至於破財受辱,受到上天的懲罰。我決心從此以後改過自新,憑自己的本身做官。”

後來趕上天下動蕩不安,蔡茂的一位朋友竇融割據一方,很有勢力,為了躲避戰亂,蔡茂無奈投奔了竇融。

竇融很欣賞蔡茂的學識和才幹,便懇切地邀請他到張掖這個地方出任太守。蔡茂沒有當場答應,回到家跟妻子提起此事說:“好友竇融很熱情地讓我到張掖做太守,我要不要接受呢?”

妻子冷靜地分析說:“我們總是依附別人過活,還是慎重些好,你和竇融今天關係好的沒說的,他才熱情邀請你,如果哪一天關係變化了,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這樣的貴人還是少攀附為好。”

蔡茂很認同妻子的觀點,點點頭說:“一旦成為他的下屬,恐怕我和他很難維持這種朋友關係了。”

於是,第二天,蔡茂便委婉地拒絕了竇融的好意,竇融很不高興,對他指責道:“你我都是多年的好朋友了,沒有尊卑之分,如今我真心實意請你處理地方事務,你不應該想得太複雜了。”

蔡茂仍是很抱歉地回絕說:“朋友也有尊卑,我不敢和你平起平坐,也不想做什麼官,隻求你能幫我解決生存問題我就很感激你了,你還是不要為難我了吧。”

蔡茂在竇融處一直保持很低調的樣子,在外人麵前從來不炫耀他和竇融的莫逆之交,每次領取糧餉,不肯多要,隻要能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便可,如果多了,還會退回一部分。

有人借此對竇融進言說:“蔡茂總是和大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你心存芥蒂,你為什麼還要真誠地待他呢?”

竇融苦笑說:“蔡茂對世故人情看得很透徹,我無法利用他,隻能假作糊塗。他這樣的能人不可為敵人所用,所以我要好好待他。”

【事典啟悟】

巴結權貴的目的無非是想借機抬高自己的身價,炫耀自己,這是虛榮心在作怪,也是私心在作怪。有的人本是窮人出身,卻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文化、修養,不分青紅皂白硬是往那些比自己品位高、檔次高、出身好、錢財多的人堆裏擠,到頭來隻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使自己卷入是非的境地。所以,在現代社會中,人應當高貴,把自己看做如聖人一般,用聖人的行為約束自己,改變自己,而不應忘記廉恥沒有原則地攀附權貴之人。

57大智者常有大辱,忍大辱者則有大成

【原文】

忍辱為大,不怒為尊。

【譯文】

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發怨怒是最寶貴的。

【釋義】

生活在世上,要成就一番事業,誰都難免經受一段忍辱負重的日子。忍辱幾乎是有所作為的必然代價,能不能忍受則是成就偉大與平凡重要區別所在。善忍,能得到各方麵的同情,能吸收各方麵的信息,善忍能夠積蓄力量,東山再起。善忍帶來的好處,遠遠大於不忍造成的損失。

【事典】

公元前494年,勾踐想趁吳國未做充分準備之際攻打吳國,吳國夫差接到報告後,調發全部的精兵良將迎戰越軍。雙方在夫椒山交戰,結果越軍大敗。勾踐帶領著殘兵敗將五千人逃回會稽山,卻又被吳軍追上團團圍住,兵敗後越王勾踐夫婦被帶到吳國做奴仆。臨行前,勾踐將國事托給大夫文種,讓重臣範蠡隨他到吳國。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的一間山洞裏,叫勾踐給他喂馬,範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牽馬。勾踐為了盡快逃離吳國,東山再起,興越滅吳,便裝作苟且偷生的樣子,每日蓬頭垢麵,低三下四地侍奉夫差,即使有人在他背後指點著說:“這就是當年的越王勾踐呀!”甚至有人對其進行辱罵,勾踐聽後也是一副滿不在乎的奴才相,馴服無比。

有一次,夫差染疾,臥床不起。勾踐便暗中命範蠡探望,範蠡回來告訴他說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於是,勾踐便親自去見夫差,向他祝賀道:“恭喜大王,您的病近幾天就能好轉。”並向夫差磕了一個頭。

夫差不解地問:“你怎麼知道?”

勾踐湊近他身旁告訴說:“我曾經跟名醫學過醫道,隻要嚐一嚐病人的糞便,就能知病的輕重,剛才我嚐了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這是得了醫生所說的‘時氣病’,此症很快就能痊愈,大王不用擔心。”

夫差聽後非常感動,被勾踐的“關切”之情迷惑住了,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已沒有反叛之心,就放心地下令放勾踐回國了。

勾踐回到越國後,處心積慮,立誌報仇雪恥,為此,他不近女色,不觀歌舞,不吃山珍海味,靠自己耕種吃飯,不用綾羅綢緞,靠妻子親手織布穿衣,勾踐甚至連褥子都不肯用,床上盡是些幹柴幹草,以使自己警惕,居安思危,不喪報仇雪恨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