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所要麵對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些,當時政見相左、水火不容的兩派勢力——激進派和調和派同時向林肯施加壓力。在對待這些人上,林肯沒有試圖消除哪一派別,而是善於尋找他們認識上的共同點,在兩個派別之間選擇更加明智、實用和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兩派都密切合作,卻不站在任何一派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林肯不僅在工作上,尊重內閣成員的不同意見,而且在日常交往中,他在尊重權威、尊重自己感情和判斷的同時,也坦誠而公正地尊重所有的人,尊重他人的閱曆和經驗。正是這種和而不同的政治領導藝術,使得他得到了一切進步階層和全體美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事典啟悟】
隨著當今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樣化,“和而不同”成為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處理分歧所堅守的重要原則。所謂“和而不同”,指“和”不等於“同”,“同”是無差異,千篇一律,高度同一,“和”則是不同思想的對立統一。
雖然現今社會越來越講究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但自由不是無拘無束、無法無天,不是以自己的主張壓製他人的思想主張,而是確保每一個公民的權利都得到法律尊重。人人都有堅持自己思想的自由,但沒有剝奪他人思想的自由;“我雖然反對你的意見,但堅決扞衛你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利”。
堅持和而不同,尊重別人的價值觀,特別是尊重弱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就會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有所謂的正義、平等、自由、博愛。因此,自由既強調自尊,又強調自律;既追求自我實現,又懂得寬容他人;不但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尊重並樂於聽取不同意見,唯有如此才能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
78不畏懼權勢,方為正義之士
【原文】
謗言無懼,強者不縱,堪驗其德焉。
【譯文】
對侮辱的話不懼怕,對勢大的人不放縱,以此可以驗證一個人的品德了。
【釋義】
有勇氣麵對一切流言蜚語,敢於啃硬骨頭、敢於碰硬釘子,不回避矛盾,不畏懼權勢,麵對權勢的侮辱和刁難敢於直截了當地公開予以回擊,以維護自己的尊嚴,這樣的君子算得上是品德高尚的正義之士了。
【事典】
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嬰有一次奉命出使楚國,麵對楚國統治者的侮辱,晏嬰不但沒有絲毫的懼怕,而是反唇相譏,從而贏得了人格和尊嚴。
當時的楚國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楚國自認為是“南嶺虎”,想咬誰就咬誰,所以,齊國雖然也是個大國,楚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為了疏通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渠道,和善關係,齊王便派出晏嬰出使楚國。
晏嬰到達楚國後,楚王想借晏嬰解解氣,就傳令楚人,盡量侮辱晏嬰。
晏嬰遠遠地過來了,前來迎接的禮賓官員見他那麼矮小,就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旁邊的側門,瞧他進不進。
晏嬰儀表堂堂地站在正門前,一聲不響。
嬉皮笑臉的士兵過來了,晃悠著腦袋指了指小門兒,說:“先生,您請進吧!”
晏嬰輕蔑地笑了笑,指著一個側門,打了個比喻,反擊道:“這純係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洞!”
本想戲弄一下晏嬰的禮賓官員反被侮辱了一通,隻好命令士兵把正門敞開。
楚王接見了晏嬰,但表現得極為傲慢無禮,他不屑一顧地問晏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
晏嬰聽了這話暗想: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嘲笑,更是對國家尊嚴的侮辱。
於是,晏嬰連眼皮也沒有抬,誇張地讚頌自己的國家道:“我的故國齊都,名喚臨淄,說大,確實不大,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把袖子甩開,能蓋住偌大的太陽!如果每個人揮一把汗水,無異於下一場大雨!國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湧,摩肩接踵,怎能說沒人呢?”
楚王也想誇獎一下自己的國家,又苦於沒有辭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嬰的話茬,冷嘲道:“齊國既然人多勢眾,為什麼選你來出使我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