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動物的智慧 人類的近親——猩猩
在動物園裏,大家會看到大猩猩用兩隻手拍著胸膛來回轉悠。野生的大猩猩也時常有這樣的舉動。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它們的習性。隻要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當有別的動物在場特別是有敵對的動物在場時,它多半會有這種舉動。另外,如果動物園的遊客做出了什麼在它看來不順眼的事情時,它也會有這種舉動,而且還會齜牙咧嘴,怒氣衝衝地走過來,所以在動物園,千萬不可過於惹大猩猩發怒。
大猩猩的這種舉動是一種示威動作,是在向對方表現自己的力量。我們人類在顯示自己的力量時,不是也有拍打自己的胸膛麼!道理是完全一樣的。
靈長目的動物之中,黑猩猩也有這種拍胸的習性,但猩猩和長臂猿卻沒有發現有類似的舉動。唯獨大猩猩與黑猩猩與我們人類比較接近。
當一隻黑猩猩遇見食物的時候,往往會呼朋喚友,招集來更多的夥伴,一起享用這些食物。
當一隻黑猩猩麵臨強大的敵人之際,別的黑猩猩也不會袖手旁觀,或是一起逃離危險地帶,或是共同向敵人發動一場鬥爭。
這些常見的現象告訴我們,黑猩猩一定具有相互傳遞信息的能力。一些研究者做了下麵有趣的實驗:選擇生活在一起至少一年的融洽而穩定的群體,把他們關進一個籠子裏,籠子外麵是一個廣闊的露天圍場,然後在圍場裏一個或更多隨意選擇的地方藏好食物或別的東西。
接著從籠子裏放出一頭黑猩猩,帶著他在圍場裏任意走一圈或繞上很多彎路,最後向它指明藏有食物的地方,再讓它回到群體中。幾分種後把所有的黑猩猩都放出來,結果,它們在那個黑猩猩的帶領下,順利地找到食物。
這樣的實驗重複做了幾次,每一個黑猩猩都擔任過帶領者,而每個帶領者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它們決不會找錯地點,甚至不會有1~2米的偏差,它們還懂得選擇最近的路程,而不會重複研究人員帶領它在圍場中兜圈子所走的彎彎曲曲的路線。有些實驗還發現,帶領者能夠記住自己在每處看到的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還會記得附近是否隱藏過一條蛇,或其他可怕的東西。
如果挑選的帶領者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分別給它們看不同的隱藏物,然後放出所有的黑猩猩,這時整個群體就會自發地一分為二,令人驚異的是,去尋找較好目標的帶領者往往會擁有較多的追隨者,比如,一個帶領者已找到四份食物,另一個去找的食物隻有兩份,前者吸引的夥伴就定會多幾個。同樣,一個去尋找水果的帶領者,一定比另一個去尋找蔬菜的帶領者擁有更多的追隨者。這表明,黑猩猩之間傳遞的信息,有時可以達到相當精確的程度。
黑猩猩是類人猿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們生活在非洲的深山密林中,長期的森林生活,使它們有極高明的臂行術。黑猩猩的身體構造和腦的發育,與人類十分相似。黑猩猩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非洲中部和西部熱帶森林中,從上個世紀初,一些動物學家就在非洲三個地點建立了考察基地,開始探索野生黑猩猩的奧秘。
野生黑猩猩經常三五成群地外出活動,有時是一大群,最多可達四五十隻。黑猩猩的群體中成員經常變動,其中最穩定的是母親和她的子女們。每個子女隻認其母,不認其父,隻有一家成員才常常聚在一起,在黑猩猩的群體中,必定有一隻雄性的黑猩猩首領,其他所有黑猩猩不論成年還是幼仔都圍繞在它的身邊,以表示尊敬,服從它的指揮。群體中的首領如果老化,則由其他更為強壯的雄性黑猩猩通過爭鬥,來代替舊的首領地位。
黑猩猩群居在樹上,主要食物是水果。在水果淡季,經常找一些昆蟲和其他食物吃。黑猩猩釣白蟻的技術相當高明,它在行走時就準備好樹枝,並進行簡單的修整,找到蟻穴後,把樹枝捅入洞內,白蟻以為有外敵入侵,就用顎死死咬住枝條,哪知正中了黑猩猩的圈套。當黑猩猩估計有許多白蟻上當時,就把枝條從蟻穴中拔出,放在嘴裏,把上麵的白蟻一個不漏地舔幹淨,然後再繼續釣。有時黑猩猩也偶爾捕食狒狒、羚羊、野豬等,它們在狩獵時經常通過精心策劃,集體協作完成。
黑猩猩能通過各種方式交流信息和感情,當一些猩猩久別重逢時,會大聲喊叫或相互摟抱,親吻等,有時還能用手勢接觸傳遞消息和感情。美國一位叫海斯的科學家,把一隻黑猩猩從出生時就放在家裏飼養並起名維基,讓它和同歲的小孩一起生活。經過訓練,維基學會用榔頭、鋸等工具,學會用吸塵器清掃地毯,開罐頭、換燈泡,甚至還會說一些簡單的英文單詞。實驗證明黑猩猩可以通過不同顏色和圖形板拚出“蘋果”“香蕉”“水桶”等單詞組成的句子。
在整個動物界中,越是高等動物,情緒活動就越豐富,因為情緒變化是腦功能發達的表現。鳥類、爬行類動物腦結構簡單,情緒固定呆板。黑猩猩則不同,它們與人類一樣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有些行為與人類極為相似。一次科學家在非洲密林中觀察到一隻黑猩猩產子的場麵,當雌猩猩臨產時發出痛苦叫聲時,它的家庭成員都在不遠處靜靜等待,臉上出現緊張和焦慮的表情。當小猩猩順利出生後整個家庭又鬧又叫,呈現一片歡樂氣氛。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分析了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合趾猴和獼猴等靈長類動物的遺傳物質DNA,發現隻有黑猩猩與人類關係最近,並且它的身體構造,血紅蛋白結構與人也很相似,種種跡象表明黑猩猩是人類的近親。所以有關黑猩猩行為的研究,對於揭示人類行為起源具有重要的意義。
黑猩猩每天要花5~6個小時覓食和進食,它們平時的主食是各種水果,副食有樹葉、花朵、種子、草莖和樹皮,有時也吃些昆蟲和鳥卵,或獵食一些其他哺乳動物,甚至包括某些猴類。
覓食往往是一種協作性的隨機行動。如果某隻黑猩猩發現了一棵果實累累的樹木,它先是大叫幾聲,發出“有食物”的信號,然後才爬上樹。附近的黑猩猩聽到這種叫聲後,便紛紛趕來分享成果。假如發現附近有一隻幼年狒狒或猴子,雄性黑猩猩照例會三四隻一起出動,進行圍獵,別的黑猩猩則等待分享獵手們的收獲。一旦聽到獵手們勝利後的喊叫時,它們就圍攏獵手身旁,或伸手撫摸獵手的嘴唇和手,或伸出自己的手,掌心向上,輕聲鳴咽著討食。獵手們通常會被這些乞求者所感動,把自己的獵獲物分一部分給它們。每次捕殺之後,分享者往往很多,常常是15~16隻黑猩猩分吃這些肉食,有時甚至連獵物的毛發,眼珠,牙齒也一起吃掉。
黑猩猩與人類親緣密切,其社群行為以複雜靈活而著稱。黑猩猩的複雜群體,是一批互相已有朋友或親戚關係的黑猩猩組成,彼此交往時態度十分隨便。通常它們三五隻結成一個小群,但也隻能維持一小段時間,一般是幾天功夫,更短的隻有幾個小時,然後就各奔東西了。隻有那些由一個母親和它的子女組成的家庭群,其組成才會長久保持不變。盡管一隻黑猩猩在大約7歲的時候,會離開母親,但它仍然是終生與它保持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