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翼鳥

1971 年,博物學家艾丹姆在英洛凱島的沙丘裏發現一具翅膀退化的完整的雁的骨骼,揭開了研究無翼鳥的序幕。英洛凱島位於太平洋中部,是夏威夷群島眾多火山島中的一個,那兒怎麼會有無翼鳥的化石呢?紛至遝來的古生物學家雲集島上,開始了艱苦的發掘。幾年來,人們在群島的5 個主島上發掘到好幾萬件化石,它們全都集中到美國史密森自然曆史博物館內。不久前,美國古生物學家詹姆斯和奧爾森研究了這些化石,發現其中至少有17 種是人類從未見過的不會飛的鳥類,如不會飛的雁、鴨和秧雞,它們是怎樣變成無翼鳥的?按照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可以斷定,它們的祖先一定善於飛翔,這才能從鄰近的大陸飛越3200 公裏到達島上。由於島上經常刮大風,翅膀變小或變得更強健的後代得以保留下來,飛行能力一般的後代在生存鬥爭中被大自然所淘汰。但是,用刮大風的原因卻很難解釋英洛凱島上為什麼會產生無翼鳥,因為同樣是在夏威夷,近在咫尺的萊桑島和奈霍拉島卻都是飛鳥的“樂園”。

詹姆斯和奧爾森兩人想用“能量利用”學說來解釋這種現象:在遠離大陸的島嶼上,既無凶猛的食肉獸,又少猛禽的騷擾,鳥兒在食物豐富的環境裏,不需要長途遷徙,也不需要逃避敵害,久而久之,飛翔能力自然降低,翅膀也漸趨退化。有人對以上論點提出異議:既然如此,那麼島上猛禽和某些小鳥翅膀為什麼不退化呢?根據“能量利用”理論,從有翅到無翅經曆了漫長的時間,夏威夷島上有沒有這個條件?對此兩位古生物學家作出了解釋:其一,動物進化是朝有利於本身生存的方向發展。失去飛翔能力對猛禽和棲息於樹冠的小鳥並非有利,而隻對地棲生活或靠近地麵生活的鳥類如秧雞、鴨和雁有利。

其二,“能量利用”學說適用於進化時間不太長的場合,從無翼鳥化石來看,這一進化過程十分迅速。夏威夷群島中島嶼年齡最大的為600 萬年,最輕的才100 萬年。從有翼到無翼的進化時間更短,因為無翼鳥的祖先隻有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才能遷居島上。

關於無翼鳥的爭論還在繼續,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必將有新的發現出現在我們麵前。

Tip:收藏+分享動物趣聞(二)(青少年短篇故事集錦),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