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虎遺患的重演
“殺人蜂”這種小昆蟲,近些年成了美洲居民談虎色變的熱門話題。原來在34 年前,美洲並無這種令人心驚膽寒的殺人蜂,不要說美洲沒有,就是地球上也無這種小妖魔,殺人蜂毒性極強,誰叫它刺上一口,很快便會喪命,就是抵抗力比人強得多的牛、馬、羊、豬,也逃不脫它的魔掌。自從出現了殺人蜂,南美洲有四五百人為之殞命,叫殺人蜂毒死的牲畜數以萬計。於是人們稱這種凶惡的小昆蟲為“殺人蜂”。
殺人蜂莫非是自天而降的凶神惡煞嗎?當然不是。它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一顆苦果。據說,1957年在巴西聖保羅的一所研究中心,為了培育新的蜜蜂品種,從非洲引入了大量蜜蜂,計劃讓非洲蜜蜂與本地蜜蜂雜交,培育出一種適合巴西氣候條件的新品種高產蜜蜂。但是工作還沒有完成,因為一時疏忽大意,沒有及時關閉蜂籠,26群非洲蜜蜂從研究中心飛逃。非洲蜜蜂逃入森林後,與南美野生土蜂交配,繁殖出一種雜交蜂,它的毒腺十分發達,毒性極強,而且性情異常凶猛。這就是後來被人稱作的“殺人蜂”。
麵對肆無忌憚的殺人蜂,科學家進行了反思,人類不能再做“養虎遺患”的傻事,必須認真對付殺人蜂。於是動物學家聯合其他行業的專家,共同對敵,開展一場圍殲殺人蜂的戰役。
第一個戰役是尋找殺人蜂的行蹤。科學家們設計幾種電子儀器,例如聲音分析器、太陽能監視儀,企圖尋找蜂王和雄蜂,破壞它們的交配活動,從根本上叫殺人蜂斷子絕孫。然而目前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消滅殺人蜂的捷報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