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正月出會的日子有三天,正月初一、十五和十六但是這三天出會的具體旪間丌一樣。正月初一叧是白天出會,正月十六是晚上出會,正月十五是白天晚上都要出會。 過去錢塘有七十二道會,其中包括燈會、茶會、十番會(主要是十種樂器演奏這種主要是絲竹樂器)龍燈會、高蹺會、武術會、流星會、耍燈會(用繩子拴一個火球表演者手持繩子來舞動火球) 供奉地藏王菩薩、花子會(小車、大頭等組成的)、三個戲團評戲、京劇和高蹺戲等等。 每年在正月出會的旪候如果是白天走會那麼這些道會就要拜遍鎮子上的所有寺廟,並且在寺廟附近表演。若是晚上出會,表演的具體路線就是錢塘的主街道從南往北走會然後再從北返回南。錢塘分為南街、北街、東街、西街四個行政區域,鎮子上叧有一條主街道——南北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這句經典名詩不僅在正月十五的時候使用,如今在正月十四的時候也同樣適用,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錢塘縣的地方都是燈火通明了,各種花燈已經點燃,這在古時稱之為試燈。
正月十四對於整個錢塘縣來說都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各地商會人的到來,不僅使錢塘的客棧家家爆滿,就連錢塘的酒樓也受到不少的刺激,另外還涉及一些其他方麵的各種事情,可以說整個錢塘縣的經濟在這幾天都有了一個十足的發展,就連錢塘縣衙的衙役也開始全員出動維護整個錢塘的安全,東西南北城門也開始設了不少的衙役巡邏,每條大街上也有不定時的衙役不停的轉悠,這也許就是徐斌所承諾給李塵的錢塘縣的縣衙將完全配合元宵節的拍賣活動,加上青幫的協助,在正月十四這天錢塘縣突然發生了一係列的鋪快捉人事件,那些平時在錢塘留有案底的,或者幫派組織的成員的,平時生活有劣跡的,統統被送入了錢塘的牢獄,等著元宵節拍賣會的結束。
正月十四,青幫幫主宿慶祥也從五雲山趕來錢塘縣,想要看看這天李塵究竟要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青幫在目前為止變革所需的經費問題,宿慶祥從中午時分到達的錢塘縣,陪行的人員還有青幫的姚玉,石士寶。蘇清醒一行到了錢塘之後並沒有急著找李塵而是直奔青幫錢塘分部,下午時分蘇慶祥又到了錢塘縣衙和徐斌商議具體的明天的拍賣細節,這題談論就到了晚間時分,誰知到了晚上卻又聽說廣州商行行長伍國瑩要宴請宿慶祥,這下就連蘇慶祥也不得不打起精神,要是在伍家當時在在整個清朝都有著及其重要的商業地位,說起伍家的發展還要從康熙朝時期說起。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它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和征收關稅事宜,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麵主持,承接包攬的項目,其中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開放海禁之處,並沒有設置專營外貿商行。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住稅征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征收;行稅征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征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並無定數。
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洋。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雲:“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段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
伍家最早參與對外經商的便是伍怡和, 伍怡和家族來自福建,康熙初年入粵。伍氏入粵以後,從事商業,到了伍國瑩這一代,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伍氏家族的發跡稍遲於十三行另一大戶人家潘家,然而後來居上,並超過潘家。 伍國瑩幼年時期曾在廣州首富潘啟家中做賬房,幼年的坎坷人生,不僅使伍國瑩對廣州的商業經營有了一定的了解,為自己參與廣州生意鑒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了伍國瑩強大的內心,從乾隆二十三年伍國瑩開始經商,經過短短的二十年間伍國瑩利用廣州經商的便利,已經成為了大清朝一位頂頂有名的大商人。這也是宿慶祥之所以對伍國瑩的邀請及其重視的原因,邀請的地點現在放在錢塘最有名的酒樓“有間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