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善後《上》(2 / 2)

“哦?此話怎講?”王念孫疑惑道,自古以來《孟子》作為四書之一作為科舉考試重點課程,是統治者治國的根源之一,王念孫實在沒有想到這個年僅十二的孩子竟然說出這樣的話。

“回大人,《孟子》一書滿講仁義,教民有餘,治國無方。若是《孟子》還適合治國那麼朱子也不用費勁那麼的心思編輯注釋來疑惑世人了。”李塵道,說實話李塵現在對於《孟子》還有所欠缺,這番言論還是根據現代社會的心得得出的,要讓李塵現在說出個一二三四來還真是為難李塵了。

“嗬嗬,我以為你有什麼高見呢?原來隻是油嘴滑舌而已啊?”王念孫失望道。

“大人,小民認為《孟子》治國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曰;仁政,仁政的根基在於井田,即分田製祿。他把這種’八家皆有私百畝,同養公田’主張,稱之為‘製民之產’意在分配給農民固定的土地,使他們‘死徒毋出鄉’他認為‘無產者無恒心’就是必須把勞動人民束縛在土地上,不讓勞動人民逃亡和反抗,但是結合曆朝曆代的興旺來看,這種政策應該是切合實際的,但是每朝後期這種情況反複,地主兼並土地,農民流離失所,新一起戰爭開始重新分配土地,繼續實行孟子井田製,以此形成一個無限的死循環,我提倡法家治國的目的就在於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大夫階層兼並土地,實際實現孟子所提主張的井田製。二曰;民本,民本核心一在輕徭薄賦,製民之產,二在國君聽政於國民,三在與民同樂,這些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是關鍵在於孟子‘性善論’的局限性,他沒有考慮到人都是趨於功利的,單純的以‘禮’來約束人民,顯然是不夠的,要用法家依條文的思想製定出來一部大家都公認的法,把孟子於法家結合起來,真正的實現‘仁’的思想。”李塵吐口氣接著道。

“商君有言;‘論治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某與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利不白,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君還說‘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複相,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商湯不循禮而亡,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因為商君說‘當時而立法,因事而治禮。’但是在我看來這是商君針對於當時秦國必要變法的大環境而提出的,眼下單純使用商君那一套還不和事宜,真正的立法,要遵循道,即自然的道理,在我看來大自然運行的風霜雨露乃是天之道,地下之瘟疫,洪水、地震乃是地之道,被人們大多數所接受的所認可的乃人之道,立法要遵循人之道,立法的目的在於君要依法解決天之道對民眾的影響,臣要依法解決地之道對民眾影響,民眾要依法解決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這才是立法之大道,治國之良策。”李塵一片言論下來,麵部紅氣不喘,顯然是準備許久,本來李塵是要將這一番言論將給十五爺聽得,誰知十五爺沒機會,到時先讓王念孫來印證一下了。

“法家嚴刑苛政不適合治國?結合道家思想,體現儒家仁政,見解到是獨特,虧你小小年紀竟有如此一番思考,著實不易,本來我今天喚你來是要來收你做個徒弟,教你詩詞經義,將來點名翰林,如今你小小年紀竟有如此言論,恐怕誌向並不在此了。隻可惜戴公已經去世十餘年年了,要不戴公見你一定喜歡,眼下既然你對諸子有這麼深的研究,我為你推薦一個老師可好?”王念孫低沉道,李塵這樣一番言論對於標準的經學大師來說已經成為異端學說了,但是王念孫深研考據之學對於諸子思想也有很深的研究,到是對孔孟也不是盲目的推崇,而且王念孫深受戴震啟蒙思想的影響,對於時下的學術雖有異見,但是卻不好意思說,眼下李塵所說甚得王念孫的心意,但是王念孫內心卻是有點害怕的,如此明顯的抨擊儒家思想為當代統治者所不容啊?最後會不會惹得禍事誰也說不準啊?

“小民一直沒有師傅教經義,能得大人如此賞識,小民愧不敢當啊?”不知道王念孫推薦的何人,為了自己將來的前途,李塵可不敢輕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