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難道這和海禁有關?”阿桂道。
“李塵這話與海禁關係不可謂不大,在李塵看來,海禁開則民生國強,開襟閉則國貧民弱。”李塵恭生道。
“此話怎講?”這海禁乃是聖祖皇帝定下來,到了康熙後期,江南漁民外出貿易,造成江南大片福澤之地無人耕種,嚴重造成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流逝,於是雍正年間,重新申飭海禁,嚴禁江南百姓外形外出。
“李塵查閱國初資料,見聖祖爺關於禁海的諭令有四道,康熙四年,‘禁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十四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十七年‘派信國公湯和巡視浙閩,禁民入海捕魚。’二十三年,到了雍正爺期間關於海禁的的諭令也有兩道‘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火藥、兵器等物不許出番。’二十七年,‘敢有私下諸番互市悉治重法。”康熙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
聖祖祖訓阿桂熟,但是李塵此意確實為何呢?阿桂沉聲道:“從頭到尾都是禁道啊?”
“是禁不錯,”李塵不慌不忙:“阿桂大人想必定聽出了其中的變化來。” 阿桂這時恍然大悟,笑道:“禁令是逐漸放寬的?所謂‘片板不下海’隻是康熙四年第一道諭旨的通俗說法,如果聖祖爺真想將其作為鐵打的祖訓,何必還要下另外三道不同的諭旨呢?到了雍正爺時候,另外兩道諭旨也就多餘了?”
李塵道:“我聖祖皇帝平三藩,定台灣,北征沙俄,西鎮大小和卓,肇始皇朝,其見識之高遠,其思慮之深遠,乃我們這些後代臣子不敢質,也無需懷的。” 沈默頓了一下緩緩道:“正因為要遵守祖訓,才要結合聖諭的背景逐條分析,將太祖爺的意思完全弄明白,才可以真正的遵守祖訓,”李塵有道:“如果僅抓住最初一條聖諭,忽視其餘五條,便如盲人摸象僅得一肢,卻以為全體,豈不是以偏概全,片麵曲解麼?”
“先說最初一道聖諭,是禁止私自出海的……當時天下初定,台灣鄭氏殘餘勢力退往沿海島嶼,卻賊心不死,一方麵在國內拉攏一些人培養黨羽,另一方麵勾結海寇欲卷土重來。所以聖祖爺下令禁海,以隔斷賊子與大陸的聯係,使其不攻自破,可謂妙哉。” “再說第二、第三道,是禁止‘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止入海捕魚’,此段時間正是三藩戰爭,其耿精忠利用雲南有利地形私通倭寇,此道聖旨正是針對此案而發,乃是鑒於國內的緊急狀態特別的頒發的。”那《聖祖實錄》,聖祖康熙爺說:‘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芶不禁戒,則人皆惑利而陷於刑憲矣。故嚐禁其往來。”說著問道道:“這不正是太祖禁海的態度嗎?”
李塵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和阿桂對話的但在也越來越大道:“敢問義父,‘嚐’麼意思?” “這個麼……”阿桂一下子便瞠目結舌了。 “三歲孩子都知道,是曾經的意思!”李塵義憤填膺哂笑一聲道:“太祖爺聖訓的真意是‘他老人家認識到通過海路,也可以與番邦交通如果不禁止老百姓通過海上貿易私下貿易,恐怕都會不思勞作,純事商業!太祖曾下令,可直接逮捕‘不事勞作專事商業’之人,憂心觸犯法令之人太多,所以曾經禁止往來?”
李塵這是心情反而平靜下來看著阿桂淡淡道:“為什麼說是曾經呢?隻要看看後麵一條諭令即可,二十三年,‘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火藥、兵器等物不許出番。’很顯然是‘嚴’而不是‘禁’隻是禁止關係國家安全的物資出番,言外之意葉、絲綢、瓷器等,還是可以賣出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