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顛倒是非《中》(1 / 2)

喬治又仔細的檢查一遍諭旨,確認無誤後再才翻譯道;

“兩廣總督郭世勳等奏稱據洋商蔡世文等稟有英吉利夷人波朗亞免質臣等來廣,稟稱該國王因前年大皇帝八旬萬壽,未及叩祝,今譴使臣馬嘎爾尼進貢,由海道至天津赴京等語,並譯出原稟進呈,閱其情詞極為恭順懇摯,自應準其所請,以遂其航海向化之誠,即在天津進口赴京。但海洋風帆無定,或於浙閩江蘇山東等處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到口,即將該貢使及貢物等項派委要員迅速護送進京,毋得稍有遲誤。”

接下來是乾隆五十八年正月乾隆的另一道諭旨曰:

“思乾隆十八年西洋博爾都噶爾國遣使進貢係由廣東澳門收泊,其時兩廣總督阿裏袞曾於海岸處所調派員弁帶領兵丁擺齊隊伍旗幟甲仗等項皆一體鮮明,以昭嚴肅。此次英吉利國貢船進口泊岸時,自應仿照辦理。此等外夷輸誠慕化航海而來,豈轉虞有他意,但天朝體製觀瞻所係,不可不整肅威嚴,俾外夷知所敬畏。現在海疆寧靖,各該督撫皆未免意存玩忽。近海一帶,營伍可想而知。著傳諭各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進口時,務先期派委大員多帶員弁兵丁,列營站隊,務須旗幟鮮明,甲仗精淬,並將該國使臣及隨從人數並貢件行李等項,逐一稽查,以肅觀瞻,而昭提製。外省習氣,非廢弛因循,即張大其事,甚或存畏事之見,最為陋習。此次承諭辦理,務須經理得宜,固不可意存苟簡,草率從事,亦不可跡涉張皇,方為妥善也”

馬嘎爾尼聽到這裏憤怒的問道;“貴國皇帝難道把我們當做貢使了?”

“勳爵大人別急,下邊還有呢。”卻聽喬治翻過一章,接下來上邊又寫道;““該國使臣貢船到口時,總須不動聲色,密加查察防範,以肅觀瞻,而昭體製,固不可意存玩忽,亦不可張大其事。務須經理得宜,無過不及,方為妥善”

接下來是兩廣總督郭世勳給乾隆皇帝的奏譯稿;上書寫道;“英吉利總頭目官慣例貿易事百靈謹稟請天朝大人均安,敬稟者我國王兼管三處地方,向有夷商來廣貿易,宰沐皇仁,今聞天朝大皇帝八旬萬壽,未能遣使進京叩祝,我國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國王命親信大臣,公選妥幹貢使馬嘎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順穆之心,惟願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交永同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其樂利,物產豐盈,我國王感激不盡,現在馬嘎爾尼即本國起身,因貢物大極好,恐由廣東進京,水路路途遙遠,致有損壞,名其經赴天津,免得路遠難帶,為此稟求達人代表大皇帝懇求由天津海口附近進此貫物,想來比蒙大皇帝恩準,謹稟,西洋一千七百九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喬治一封諭旨讀罷,馬嘎爾尼勳爵,拍案而起,高聲道;“這...這實在是有辱有辱我大英帝國國體。”

李塵看馬嘎爾尼的態度便知道自己所想不錯了,乾隆時期,英國國王也不曾一次的修書給乾隆皇帝,然而乾隆皇帝都婉辭拒絕,怎麼這次為何突然有答應了呢?此種必定有蹊蹺,等著李塵托著阿桂的關係,看到乾隆關於英使的諭旨的時候,李塵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兩廣總督郭世勳從中搗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