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行程《上》(1 / 2)

乾隆五十八年 距離李塵奏上馬嘎爾尼關於大議禮的的事件已經整整兩天的時間,乾隆再次召見軍機大臣,一同討論關於覲見禮儀問題。

此時的軍機大臣,和珅、王傑、董誥、福康安一同站在乾隆禦下,李塵奏章的內容,這些個軍機大臣全都一清二楚了,關鍵的便在於這樣的禮儀乾隆皇帝是否能夠接受,若是從乾隆的言語之中透露出來的能夠接受,那麼一切都好,若是乾隆難以接受這樣的禮儀,那麼這一切的問題都要另說了。

在乾隆手裏除了李塵送來的奏章,還有一份乃是葡萄牙人彼得送來的奏章,在彼得奏章裏邊係統的闡釋了,英國這個國家,已經英國近端時間在整個世界的所作所為,並首次猜想了此次馬嘎爾尼到訪大清的主要目的,其目的在彼得總結出來也就那麼短短的幾行字,而字裏行間都透著四個字,‘殖民掠奪’。

乾隆拿著彼得的奏章沉默不言,前段時間剛討論過關於廣東十三行的問題,而如今彼得有上書這麼一篇文章,這樣的話,麵見英國使者就不單單是禮儀接見問題了,似乎有關乎到整個的大清的存亡問題。

乾隆自己在思考,台下的人已經開始炸開了鍋,正在發言的是王傑,麵對英國使者提出的要讓同等爵位的人參拜英國國王肖像的問題,董誥這個深受傳統儒家思想教導的人表現的最為明顯。

“皇上,英使提出的這個問題,微臣不能苟同,自古以來,我大清一直作為天朝國家,從古至今凡是偉大的郡王無一不是征服夷人,從來沒有過夷人能過和我皇陛下齊坐的事情出現,所以在微臣看來,英使此法萬萬行不通。”

王傑也算是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但是其思想比起董誥來站的更為高遠,對於英國王傑的了解不起董誥來,算是高了一個層次,所以王傑對於英使提出的問題,王傑持肯定態度。

兩位漢人在覲見禮節上展開了爭議,可是乾隆皇帝心卻不在這方麵之上,乾隆皇帝見台下兩人爭吵,麵露不快,低聲道;“和珅?這件事情你怎麼看?”乾隆問道。

“回皇上?奴才支持王傑的意見,以同等理解參見英國國王,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妥,再者說了,我們都英國的了解比起額駙來相差甚遠,既然額駙都讚成了,我看就依額駙的意思辦吧?”

若是這話讓別人說來,是對李塵最高的評價,可是和珅呢?卻又另一番打算,這件事情若是李塵辦的好的話,倒還罷了,可是若是李塵到後來最終引起皇上憤怒的隻能是李塵而已,到時候乾隆怪罪下來,李塵肯定首當其衝的承擔乾隆皇帝的怒火。

“哦...和愛卿所言甚是,李塵雖說年輕,然卻老持成重,對於國家大事更是上心。相比不會出什麼差錯吧?福康安?你說說呢?”乾隆看了一眼站在一旁一眼不發的福康安,問道。

福康安那是不說話,而是不知道怎麼說而已,前段時間府中有人把額駙打了一頓的家信早已經到了福康安案前,福康安哪裏不知道李塵所傳話的意思?在福康安看來這是李塵送來了橄欖枝,而且小晴不久之後也有書信過來,信中也詳細的說明了李塵到達府中的始末,最為讓福康安心動確實小晴,最後的一番話,信中寫到;“妾身就在富府,得大人恩惠六年之久,然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大人待小晴恩同再造,如今見了公子之後,小晴才發現六年之後小晴心中隻有大人一人而已,若大人不棄,小晴時刻陪著大人,白首不相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