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設立自己軍艦製造地,成立輪船製造局,與廣州鋼材廠,則已適當地點,發展海軍碼頭,成立自己海軍原形,以抵禦外國侵略者。
而這一切就都以英國軍艦的‘獅子’ 和馬嘎爾尼留下來的精通軍艦原理的洋人。通過學習外國現今的軍艦製造方式,來發展大清自己的艦隊。
這一切若是李塵以前看來必定是一件極其難以實現的事情,然而當李塵接到乾隆皇帝的聖旨的時候,這一切似乎有了實現的基礎。
這次李塵叫楊遇春來完全是在商議募兵的事情,因為李塵想要改掉大清的一種陋習,將世兵製向募兵製轉化。
經過整整一天的討論,楊遇春和李塵也算達成了初步的協議,關於練兵方麵的事情有楊遇春全權負責,李塵的主要任務便是為楊遇春準備火器,以及軍艦。這樣一項簡單的口頭協議一經達成李塵也算是放輕鬆了不少。對於楊遇春李塵自是放心,這個楊遇春怎麼說也是大清的一代名將,若是李塵連這點信任都給不了楊遇春的話,嗬嗬...那李塵在大清還真的是沒有可以托付的人呢?
於是接下來半年的時間內,輪船招商局、輪船製造局,鋼鐵廠、製造總局,琳琅滿目的還是在廣州出現,廣州這個大清最為沿岸的城市,不擁有大清最為前衛的思想,而且還擁有著大清最為強大的科技勢力。當然民用科技勢力還是以杭州為主。
李塵也成了全廣州城最忙的人,不過這一切好在有馮天化和彭科的幫助一切倒在正規,廣州府衙的事情要有胡長嶺一手操辦。廣州琳琅滿目的海事書院也是一個個的成立,那些貧窮的還在們也想錢塘的孩子一樣有了一個接受異樣教育的機會,這個機會至關難得,但是廣州海事書院第一批的新生便有一千人之多。當然院長當仁不讓的有李塵掛名。
如此這般短短一年半的時間,李塵再成長,整個廣州城也在成長。一年半之後馬上便到了乾隆六十年,廣州的一切都已經漸漸的走上正軌,進球八月,麵對乾隆皇帝的一紙詔書,李塵就要趕往京城。慶祝乾隆皇帝登基六十年的紀念,於此更為深層次的則是朝廷的權利更替問題。
而廣州城,廣州知府的位置,則有馮天化接任,遠洋招商局也有馮天化代為管理,南洋水師仍有李塵掛名,原班人馬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