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對奢靡享樂關乎治國理政之本(1 / 3)

反對奢靡享樂關乎治國理政之本

黨的建設

作者:李韜 林經緯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甚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強調反對“四風”,其中就包括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是一對孿生姐妹,大凡熱衷於搞奢靡之風者,往往是享樂主義生活方式的追求者。曆史和現實經驗表明,反對奢靡享樂不僅關乎黨風政風、更關乎社會風尚和民族精神,關乎社會公平正義。一言以蔽之,反對奢靡享樂關乎治國理政之本。古人講“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其中的道理不可不察。

奢靡享樂之風敗壞黨風政風,腐化政治生態。我們黨曆來提倡艱苦奮鬥、反對奢靡享樂。而當前,一些地方政府講究排場、揮霍浪費,樓堂館所何其豪華,迎來送往何其熱鬧,鳥語花香何其豔麗,觥籌交錯何其鋪張。一些黨員幹部追名逐利、貪圖享受,奉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學,個別人沉湎花天酒地、熱衷燈紅酒綠,甚至過著朝歌夜弦、醉生夢死、樂不思蜀的生活。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如果任由黨政機關的奢靡享樂之風蔓延,就會像一座無形的牆把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隔開,黨和政府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中國曆史上統治集團因驕奢淫逸而亡國的例子數不勝數。如果我們不能引以為戒,從狠刹奢靡享樂之風入手,淨化政治生態,改善黨風政風,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難免會導致“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的令人嗟歎的結局。

奢靡享樂之風危害社會風尚,使物欲橫流、民德趨薄。我國傳統社會曆來把良風美俗視為為政之本。古語有雲:“風俗,天下之大事也。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後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而要教化人心、敦風化俗,就必須把提倡艱苦樸素、防止奢靡享樂視為急務,正所謂“國家欲安黎庶,莫先於厚風俗,厚風俗莫要於崇節儉。”啟蒙時期的法國思想家盧梭對此也有相同看法,他曾尖銳地提出:“奢靡問題究竟關乎什麼問題?它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是讓國家煊赫而短暫,還是使國家有德而長久。”何以如此?因為“奢靡之風一盛行,必然會敗壞風尚”,而良好的社會風尚“正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奢靡享樂之風腐蝕國家德性,弱化民族精神風骨。“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雄健質樸之風曾使曆史上多少不起眼的小部族勃然而興、稱雄一時!奢靡享樂之風則毀滅了多少煊赫一時的太平盛世!一旦奢靡之風蔓延、享樂主義盛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鬥誌就會被消磨。南陳在玉樹後庭花的靡靡之音中灰飛煙滅,開元盛世在霓裳羽衣曲的鶯歌燕舞中遽然轉衰。早年羅馬共和國憑著剛毅質樸的德性,打敗了繁榮富庶的迦太基,直至成為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使地中海變成它的內湖。而後來羅馬帝國把當時西方世界的財富都搜刮一空後,自己卻被那些根本不知財富為何物的“蠻族”所滅。由此可見奢靡享樂之風對國家德性的腐蝕作用,它與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趣味,與質樸剛健、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奢靡享樂之風加劇貧富分化,損害社會公平正義。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時曾深刻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勤勞的工人階層的饑餓痛苦”同富人“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費之間的內在聯係。”孟德斯鳩也曾說過:“奢侈與財富不均永遠成正比。一個國家裏,財富分配如果均勻,就不會有奢侈。”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卻已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各類令人瞠目的天價煙酒、豪車名表,很多人趨之若鶩。與此同時,卻還有一些人在為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計問題發愁。奢靡享樂之風加深了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裂痕,助長了被剝奪感和仇富心理,損害了基本的公平正義,大大增加了社會不和諧因素。

Tip:收藏+分享黨建(2013年8期),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