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田地
黨的建設
作者:夏樹 黃朝武
農業係統與農民群眾關係最密切、打交道最直接、服務最具體,最需要了解農民所思所想所盼,最需要對農民有真感情。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三農工作者就是要從農民群眾的實踐中獲得真知,到基層去尋找真經;先下田頭再回案頭,做出的決策才更有準頭。”
帶著技術深入農業生產一線——
在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
“讓幹部受教育,讓農民得實惠。”農業部要求全國農業係統幹部要把農業技術送到生產一線,在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農業部領導班子成員帶頭下基層,每位部領導定點聯係一個村,作為服務農民群眾的平台,了解鄉村情況的窗口。司局級幹部全部實現定點聯係村,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每年至少提交一篇調研報告。
哪裏出現農業自然災害,三農幹部就出現在哪裏。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大糧倉,今年早春時節,發生了自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春澇。為確保全國糧食生產不受影響,東北四省區農業係統數萬名機關幹部和農技人員,包鄉、包村、包戶、包地塊指導服務。農業部兩次派出8個督導組和專家指導組,深入春耕一線。上下合力,幹群一心,使東北四省區基本實現適期播種,打了一場漂亮的春耕生產攻堅戰。農民群眾感激地說:“老天不幫忙,幹部來幫忙。真是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
帶著感情到農民群眾中去——
把群眾當親戚,把村莊當課堂
農業部青年幹部“接地氣、察民情”實踐鍛煉活動,已連續開展兩年,今年又即將啟動,這項活動已成為農業部踐行群眾路線的一個特色品牌。
“北京來的小夥子能吃俺村飯,能說俺村話,能幫俺幹事,真像是俺莊上的人。”在河南中牟縣官渡鎮大段莊村村委會辦公室裏,農業部機關的5名年輕幹部安了“家”:幾張簡易床、幾把椅子、幾個臉盆。一個月時間裏,他們在田間地頭跟鄉親們說一樣的話,幹一樣的活,流一樣多的汗。
每年“三秋”大忙時節,農業部統一安排50名青年幹部分成10個組,到糧食高產創建縣所屬村或農業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所在村,進行為期1個月的支農勞動鍛煉,重點補好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意誌作風、了解社情民意、增進群眾感情、處理實際問題“五門課”。青年幹部在勞動鍛煉中,學到了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帶著敬畏之心下基層——
增強服務農民、獻身農業的責任感
“懷著敬畏之心和農民麵對麵。”湖北省農業廳為增強服務農民、獻身農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開展“轉作風、送科技、創業績、促跨越”活動,以轉作風為手段,以送科技為內容,服務農民,致富農民,確保2013年培訓農民突破450萬人(次),主推技術、主導品種覆蓋率超過90%,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0.5個百分點。
大包幹發源地安徽,是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大省,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收,連續多年開展“小麥高產攻關行動”,全省萬名農業係統幹部和農技人員持續開展送良種、送技術、送服務到田頭活動,使全省糧食產量不斷登上新台階,農民種糧收益年年都有增長。
“農業係統機關幹部下基層不是圖新鮮,更不是走過場,必須實打實,與農民心貼心,農民說好才是真好,農民的口碑比什麼都重要。”許多三農幹部說,我們的“根”在田裏,我們的希望在田裏。
(責任編輯: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