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 覺後空空無聖凡(2 / 3)

這一次心急救人,也不想其他,當然是逢溝逢河過河,遇到那寬約十幾丈無法飛躍的涪江居然登萍渡水,借著河麵上的幾根枯枝的浮力居然就過去了。

蕭曉筱比他晚一步,見他施展輕功圓轉如意,登萍渡水如履平地自然是吃了一驚,一邊走一邊自言自語:“看他這輕功已有禦形之妙,怎麼他自己居然不曉得呢?”轉念一想,搖了搖頭:“那也不對啊,禦大塊之形非得要有類靈丹成就不可,再說了即便是有這樣的修為,想要涉水而過也是不足的,那是禦大塊於無形的神通,這可讓人好生難以理解了。”

其實蕭曉筱的想法也不錯,葉凡此時莫說禦大塊於無形,就是禦大塊之形的神行之法也還做不到。

但是武功修煉到一定境界,也有不可思議的本事,就比如這一葦渡江的輕功。說穿了道理其實都能理解,水麵是有一定的張力的,一旦被外力衝擊,這種張力就會起作用,像高台跳水,在空中的時候可以作出各種各樣的動作,但是入水的一瞬間卻必須要盡可能掩住了水花,以盡可能小的麵積衝破水麵,這不僅僅是技術要求,本身也是對安全的考慮。

十米台上要是橫躺著砸到水裏頭,水麵的張力能把人拍個七葷八素,嚴重的甚至筋斷骨折。

若是此時水麵上還浮著一些枯枝,相應的浮力和張力也就更強了,若是輕功練到葉凡這個地步,就可以借這種張力和浮力渡水而過。

這就是所謂的一葦渡江的輕功,不過要是把輕功練到這個地步,也已經不是簡單的武功和輕功了。

若是不能將武功修煉到元神出現的地步,也是做不到的。少林寺是天下禪宗祖庭,建寺以來高僧奇士輩出,也不曾見過幾人能將武功練到這個神而明之的地步的。達摩祖師留下了一葦渡江的輕功和《易筋經》《洗髓經》這樣的武學奇經,一千五百餘年來,也少有高僧練到他那個境界。

不過由於他的原因,武林中將登萍渡水的輕功一般都稱之為“一葦渡江”,以示對這位禪門祖師和武學奇人的尊崇之意。

以修行境界論,隻有武功修煉到類似於出入魔境無礙的這種境界,這才能窺見這“一葦渡江”的堂奧,而要修證大成,則非將武功練到由武入道,形神俱妙不可。

這裏是涪江上遊,和麵寬不過十五丈,以葉凡此時的武功和修為境界,還是能做到的。再加上此時他心急救人,自然而然就用了出來,既沒有想自己用的是什麼,也沒有想自己做不做得到,這才能福至心靈,施展出這獨步天下的“一葦渡江”的輕功來。

一番急速奔行,葉凡來到這座柏樹林密集的矮山崗上,那東方的朝陽這才露出了半輪,當下二話不說,手中天斬急揮,以醇厚正陽之氣暫時壓住了那幽藍色的光華蔓延,然後麵朝東方盤膝而坐,垂簾調息,五心向天,運轉起那紫霞功第七層的餐霞心法來。

這段時間葉凡每次修煉這餐霞辟穀之功的時候,都用神識將趙李二鬼籠罩其中,以神識共境之法讓他兩個可以借著自己的爐鼎感應外在生發之氣,使他們得以修行。此時為了救他們,自然不會吝惜什麼,在感應到二人心境起伏以後,倒出了一粒玄黃丹服下。

這是葉凡第一次服用這玄黃丹,當真不愧是仙家靈藥,服下之後不過幾個呼吸的時間,丹田中就有一股暖洋洋的氣機升騰而起。

這股氣機極清寧,極溫和,蘊含了一股相當精粹的生機。

蕭曉筱之前也服用過玄黃丹,知道服丹以後的反應,如果是修行人服丹,那麼就要將這股精純至極的生機化入爐鼎運轉周身上下奇經八脈,借此洗練爐鼎之缺,九轉功成以後玄黃丹所蘊含的生機與自身元氣相合一體,化作滋養爐鼎的元氣。

可這個時候葉凡是要留住李修於和趙麗紅,這股充盈無比的生機元氣就不能被葉凡用來洗練自身爐鼎,而是要以禦物之法操控這股生機去衝擊行將寂滅的二鬼的神識。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要是這口氣一旦沒了,這人也就完蛋大吉了,蕭曉筱的目的就是要用這股精銳無比的生機吊住這兩個陰神的神識,不使其寂滅。

與此同時,由於葉凡在運轉餐霞辟穀之功的時候神識與兩人的靈台相接,這兩人在行將寂滅的時候所感所知都可以被葉凡的神識所感應到,也就等於以葉凡一人之能與這輪回之光相抗,能不能留住兩人,就看葉凡自己神識是否堅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