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從我們的存在意味著什麼,到我們的存在改變著什麼(1)(1 / 3)

第一節 奮鬥,從被人幫助走向幫助別人

從被人幫助走向幫助他人,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從別人幫助走向幫助別人的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從落魄走向輝煌的過程。而走完這一過程,同樣是我們奮鬥的理由。為的就是能夠做到“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自古以來無數次被用來教育後輩的名言警句。我們聽過很多類似這樣的故事:某人在當年落魄時因為他人一碗水、一支煙、一句鼓勵的話而大受感動。十幾年後,此人已經身居高位,權柄滔天,於是他找到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而此時那幫助過他的人正處於困境之中,他的出現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對方的困難。總之,當年那個幫助過他的人現如今因為曾經的一些小小的付出而有了驚人的回報。其實,這就是《聖經》中說的:“助人便是助己。”

輝煌時、成功時,給予身邊落魄者一些幫助,或許在未來就能夠收獲驚人的回報。而當我們落魄時,牢記那些曾經給予我們幫助的人,在未來,償還他一份人情,了卻自己一個心願,又何嚐不是一件美事呢?

其實,沒有人會一生輝煌,也沒有人會一生落魄。輝煌與落魄相對應的隻不過是“需要幫助”與“幫助別人”的兩種狀態而已。一個富甲天下的商人,如果在四下無人的荒島,同樣是處於落魄者與需要幫助的角色,而一名帶著充足糧食的乞丐,與身無鬥糧富商在同一個荒島上時,乞丐就將扮演輝煌者與幫助他人的角色。因此,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地位與環境下,對於需要幫助的人,都應及時伸出自己的雙手,而對於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同樣要銘記於心,努力奮鬥,在日後能夠幫助到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韓信在年少的時候苦讀詩書、勤修武功,小小年紀便文武雙全。但是卻沒有賺錢的本領,所以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於是隻好東家吃一頓,西家吃一頓,漸漸地村裏的人對韓信都感到了厭煩,因為他總去別人家白吃白喝,所以大家對他都沒有好臉色。韓信受不了別人的白眼,於是負氣開始釣魚換飯吃,但是他釣魚的技術並不精湛,所以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

後來,淮河邊上有一位洗衣服的老奶奶,看韓信可憐,就每天把自己的飯分給韓信一半,韓信當時立誌以後要報答這位老奶奶。過了幾年,韓信輔佐劉邦奪得了天下,在他得勢的時候有不計其數的人給他送來金銀財寶,但是韓信都沒放在心上,他始終記得那位淮河邊上的老奶奶,四處派人尋找,要以千金相報,表達感激之情。

在韓信崛起的過程中,回報這位老奶奶的念頭一直鼓舞著他不斷前進,不斷向上爬,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為老奶奶做些什麼,以回報她對自己的大恩。

其實,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韓信的影子,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不妨想想,當年誰的幫助給了你動力與感激?在獲得幫助後,你是否暗下決心,一定要報答他?讓這個理由成為了我們奮鬥與努力的源泉。

用努力奮鬥去回報幫助過我們的人

在生活中會有一兩個這樣的朋友,平時並無多少聯係,但彼此間就像有一根繩,總是會在對方陷入困境的時候伸出來拉一把。遭受挫折,感到無助的時候,他們總會堅定地站在背後,幫助我們重新站起來,哪怕當時我們已經全無鬥誌,窮困潦倒,他們依然可以用安慰、體貼、關懷來溫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動,而這種雪中送炭的朋友,我們往往會銘記他們一生。

紀伯倫曾經說過:“你的朋友是你有回應的需求,他是你用愛播種,用感謝收獲的田地。他是你的飲食,也是你的火爐。因為你饑渴地奔向他,你向他尋求平安。當他靜默的時候,你要用你的心傾聽他的心。”朋友的真正意義不是物質的索取,生活的幫助,而是精神的皈依,朋友是在困難時能夠肝膽相照的人。

當一個人陷入低穀,就如同身處無邊的黑暗,而此時朋友的幫助就像是一道束光,照耀前行的路。如果找不到奮鬥的意義,那麼,現在就可以明確至少一個奮鬥的意義——幫助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

有些人,十分懶惰與懦弱,即使他的處境已經十分危險,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是他卻依然不去奮鬥,不去努力,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依靠朋友們的幫助渡過難關。有時甚至想就這樣度過自己的餘生。

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某天當那些幫助過我們的朋友深陷困境,而此時由於我們的懦弱與懶惰,給不了一絲的幫助,是否會感覺懊悔與深深的無力?其實,奮鬥並沒有那麼難,在奮鬥的過程中,遇到了挫折與難關,堅持不下去時,想要放棄時,想想那些支持我們、幫助過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