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隻要生命不息,就應該奮鬥不止。生命中的任何成就都會成為過去,滿足,也隻是我們生命中的驛站,而非終點,隻要我們的旅行沒有結束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有多少那樣美好的驛站。所以再安逸的驛站,再美麗的風景都不值得我們停留。滿足後我們決不能停止奮鬥,可以稍作休息,但必須整裝待發。
隻要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到哪裏。即便是我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都被滿足,我們依然要努力奮鬥,因為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才是終極目標,而在生命還沒有終止的時候我們永遠無法估計自己的價值。奮鬥是生命常態,隻要我們努力追求,下一刻總會有更好的自己。我們時刻懷一顆不滿足的心,前進,前進!
從聖母院大學公開課獲取的人生箴言:
一個人在奮鬥的路上無論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得到什麼樣的滿足,都不應該成為我們停下來的理由,隻要我們一息尚存,奮鬥的號角就永遠嘹亮,能夠滿足的是物質和心,我們的靈魂永不滿足。滿足後,再向前會有更大的滿足。
第三節 未來,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
“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一句歌詞唱出了人生真諦,昨天已成為過去,永遠回不來的過去,無論你曾成功還是失敗,輝煌還是落魄,都對今天的你沒有影響,我們活著是為了未來,我們奮鬥也是為了未來,讓過去過去,未來,才是我們追尋的目標。
在這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社會,人們難免會遺失最真實的自己。隻有那些在人生路上迷失了的人們才會放棄自己的未來,他們有的因為曾經的失敗不敢前行,有的因為曾經的成就而不想前行。他們因為昨天而放棄明天,永遠活在過去,不知道未來才是追尋的目標。
隻有告別過去,擁抱未來,我們才會活得更加有意義。再美好的曾經都已變成回憶,而未知前方的神秘才更有吸引力。過去對於我們而言隻是經驗,這些經驗能夠幫助我們尋找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隻有做到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況都絲毫不動搖對真理的執著才能夠算得上勇敢,一個人隻有做到無論陷於什麼樣的誹謗都能夠坦然麵對才能夠算得上豁達,一個人隻有做到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能夠堅信未來的美好才能夠算得上樂觀,勇敢、豁達、樂觀能夠幫助我們追尋未來的目標,我們的總工程師鄧小平同誌同誌用他一生的經曆給我們上了勵誌的一課。
鄧小平同誌同誌一生經曆三落三起,受盡折磨,但他從未放棄自己,以驚人的胸懷容納一切苦難,正是因為他對未來的追尋,才迎來了人生的頂峰,他第三次複出時已到了將近73歲高齡,但就是這樣一個古來稀的老人帶領中國走上了偉大的複興。
1933年的2月,鄧小平同誌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落,被撤職繳槍,給予黨內“最後嚴重警告”處分。當時他被關押在一間陰暗潮濕的拘留室,連飯都吃不上,在那期間他的妻子金維映也提出來離婚離他而去。在受到一係列的迫害和苦難時他從未改變過自己對真理的執著,更不曾放棄過自己,他始終堅信未來才是追尋的目標。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同誌再一次被解除職務,下放到拖配廠,60多歲的鄧小平同誌堅持按時上下班,從沒有因為是中央領導而搞特殊,工作也兢兢業業,用最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且從未有過抱怨和牢騷,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一切,用必勝的信念追尋未來。
1976年鄧小平同誌被誣陷為“天安門事件”的“總後台”,鄧小平同誌和卓琳被軟禁起來,不久卓琳就因病住院了,這位老人孤獨寂寞的度過了他的第三落,71歲的他仍然用自己的奮鬥追尋未來。
鄧小平同誌曾說:“天塌下來也不要緊,總有人頂住。”正是他的樂觀成就了他,他的樂觀讓他三次落馬都不曾放棄過自己,他的樂觀讓他執著的追尋未來,他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