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提升對外傳播內容與效果的新契機
本刊推薦
作者:史安斌
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夢”成為國內思想界和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和媒體宣傳報道的焦點,基本上集中於內宣的層麵。實際上,“中國夢”的宣傳應當是一個立體工程,最終達到的應當是“內聚民心、外結盟友”的效果。從當前中國的國際地位和所處的輿論環境來看,“中國夢”在對外傳播層麵上的重大意義應當得到決策層、理論界和輿論界應有的重視。
最近BBC一項國際民意調查表明,中國在各國民眾中的負麵評價連續五年上升,2012年上升幅度最大(達8個百分點),國外民眾對中國持負麵評價的為39%,目前與美國(34%)差不多,居於中遊。這個調查說明,中國已經被國際社會作為“成熟大國”來對待,接受更為嚴格的民意挑戰和輿論指摘,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事先設計型”的媒介事件所積累的國家形象紅利已經消耗殆盡,而在礦難、環境汙染、食品安全等“突發應對型”媒介事件的挑戰麵前進退失據,大國崛起與挨罵的時代同時到來,亟需調整外宣主題和策略。
另一方麵,“十八大”後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的登場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和期待,他們能夠為世界貢獻什麼新鮮的理念和思想,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從目前國際輿論的走向和態勢來看,“中國夢”無疑是最好的切入點。
最近一段時間,內宣媒體集中宣傳“中國夢”,形成了一定的聲勢,成效顯著,但由於傳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異,在外國媒體和輿論上引發了一些誤讀,例如,有人說“中國夢”是“複興中華帝國夢”,是“向全球推行威權主義”之夢,是“不惜代價追財斂富”的夢,等等,這說明“中國夢”在對外傳播方麵還有亟需挖掘的潛力與空間。
從內容上看,我們向國際社會宣傳“中國夢”,應當順應國際主流輿論的變局,積極回應國際主流民意的訴求。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夢”的影響逐漸式微,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國夢”實際上是全球1%權貴階層的夢,不加限製地追求個人財富與物質欲望給地球帶來了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導致貧富懸殊和社會階層的分崩離析。2011年秋季爆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影響遍及全球,2013年5月下旬連瑞典這樣的西方福利資本主義的典範國家也爆發了持續一周的騷亂,都是“美國夢”日漸式微的明證。與此同時,國際主流思想界和學術界也在熱烈討論“全球99%的結盟”(solidarity of global 99%),期盼中國能夠成為“全球99%”夢想的代言人。
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人大閉幕會上係統闡述了“中國夢”,其中有兩個要點值得外宣工作者關注:“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讓每個普通人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從更為廣闊的全球視角來解讀這兩個要點,我們可以說,“中國夢”不僅是每個中國人,也是全世界大多數民眾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全球環境和資源可以負擔得起的美好願景。它不求奢華,不慕虛榮,不求功名,是通過簡單但不失尊嚴的生活方式(即“小康”)、個人的創新與奮鬥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充實,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認同的統一。“中國夢”不是“美國夢”著力渲染的“榮華富貴”、“出人頭地”,而是基於中國傳統中庸之道的“小康”、“出彩”等理念,這恰恰是“中國夢”對占全球99%的中產階層和下層民眾產生巨大吸引力的源泉,也是我們依據“中國夢”的主題提升對外傳播效果的依據所在。
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看到的國內思想界關於“中國夢”的論述,大多是自說自話,一味強調民族複興,國家崛起,很少提及中國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也未能有效回應全球社會對中國的期待。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來看,現有的這些關於“中國夢”的論述都不容易被國際主流輿論和民意所接納,因此也產生了上述的“帝國夢”、“威權夢”、“斂富夢”等有意或無意的誤讀。
要贏得國際主流思想界和輿論界的尊重,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傳統中國文化中的思想資源(如“天下”、“仁”)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些重大理論創新,如三個世界、和平發展等,為“中國夢”注入具有原創力和吸引力的內容。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訴求,用類似於“全球99%”這樣的主流議程和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夢”。
在“中國夢”的理論建設和傳播中,要防止前些年出現的片麵“挪用”西方話語(如“軟實力”、“文化產業”等)的現象。最近“軟實力”一詞的發明者、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撰文批評中國和俄羅斯“曲解”他的“軟實力”概念,因此他斷言,這種簡單的“挪用”反映了這兩個國家“思想和理念的貧瘠”。雖然他這番“酸葡萄”心理的表述是一家之言,但部分地折射出了當前中國主流理論建設中存在的缺乏“自主創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