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視野 創新思維 豐富實踐 引領研究
特稿
作者:周明偉
《對外傳播》是對外傳播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傳播信息、交流經驗的園地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也是一本對外宣理論和實踐多維度認知的、有一定綜合性的期刊,至今已經走過了200期的發展曆程。她雖然還比較“年輕”,但在對外傳播事業發展中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200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特殊節點,既要對過去二十年對外傳播理論和實踐進行總結,更要著眼於現在和未來,認清對外傳播麵臨的問題和挑戰,在新的起點上利用新優勢,研究新問題,發揮新作用,使《對外傳播》再上新台階。
對外傳播研究的開創
1949年,外文局正式成立並開啟了新中國的對外傳播事業。此後,外文局開始在圖書和期刊兩個主要對外傳播領域發揮作用,並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直接關心下集聚了一批有內外文化溝通能力的大師,依靠他們的經驗和對外交流實踐,在當時困難的國際環境下,利用有限的對外交流資源向世界說明一個新的中國,對外傳播理論研究也由此開始發展。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改革的不斷發展,對外傳播理論和實踐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段連城、沈蘇儒等外文局老一輩專家在這一重要時期,依托他們在新中國建立前後積累的豐富對外交往經驗,發表了一批至今依然有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作用的著作。被譽為“中國對外傳播學開拓者”的段連城於1988年出版《對外傳播學初探》,被學術界稱為對外傳播的“拓荒之作”和“奠基之作”。這本書和沈蘇儒的業務專著《對外報道業務基礎》一起,構成了外文局對外傳播理論研究的開山之作。1993年段老出版的《怎樣對外介紹中國》和1999年沈老出版的《對外傳播學概要》在保持廣闊視野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係統的研究,也是對外傳播領域不可多得的奠基之作。
過去十年,隨著外文局事業的不斷拓展,對外傳播理論研究迅速成為一個重要的業務板塊。在外文局的圖書、期刊、網絡、研究、翻譯等五個主要業務板塊當中,理論研究的發展速度和發揮的作用處於領先地位。《對外傳播》雜誌依托於對外傳播研究中心理論研究的發展,專業色彩更加濃厚,積聚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新經驗。盡管它是一本非常小眾的雜誌,但通過幾代人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以及依托全國對外傳播領域諸多知名專家學者、資深從業者豐富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成果,該刊的文章引用頻率在同類期刊中已處於領先地位。過去200期的光榮與成績已載入曆史,當下的問題以及未來的責任與使命才更值得思考。
麵臨的新課題與新機遇
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的互動日益深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傳媒生態環境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對外傳播麵對的輿論環境日趨複雜,這對我們如何更準確、更有效地傳播中國信息提出了新的課題。
當前,國際社會不僅關注中國的信息,而且已經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是同他們本國乃至個人事業的發展有關聯的元素。國際社會更加關注三十多年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製度,以及我們的價值觀、理念與民族發展目標對中國的現在與未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過去,通常一個數字就能說明中國,因為它最能體現變化,而現在國際社會在了解數字的同時,更加需要了解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理念、我們的製度與道路同國際社會的關聯度。因此,如何向世界說明我們的價值觀、理念、製度與道路,如何講好今天的中國故事,展示明天的發展方向,更好地闡釋“中國夢”,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突出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傳播業已成為當前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為各種國際元素往來所創造的空間是前所未有的。傳播中國的形象、理念、價值觀,用以往那種“我說你聽”的方法已不合時宜。因此,在多元、多樣、多變的環境下,要準確傳播中國信息,就必須發揮新技術在傳播中的作用,更好地實現信息的交流、交融、交鋒。
未來發展的幾點建議
麵對豐富的對外傳播理論和實踐成果以及當前的新形勢,對外傳播理論研究必須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要,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對對外傳播提出的全新理論指導和工作要求,集中研究包括話語權、跨文化傳播、翻譯問題以及中國表達等在內的新實踐過程中以及新技術條件下的新問題,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服務工作大局的對外傳播理論體係,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引領實踐變革的重要作用。
一是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對外傳播》要致力於打造一些有針對性的欄目來研究如何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閉幕後的第一次媒體見麵會上說: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對外傳播的吸引力、影響力,以及有效性和針對性,是以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為基礎。改革開放這幾十年來,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性變化,但是在很多問題上還是處於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狀態。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是我們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基本要求和解決對外傳播針對性的“本錢”。因此,我們需要更好的欄目來深入介紹外部世界經濟、社會、政治最新的變化,介紹他們最新的理論發展動向,介紹國際上對傳媒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樣才可能實現我們跨文化的對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