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反省、自責、克己、讓人、學吃虧……這一類傳統底教訓,皆有其社會構造的事實作背景而演成;不可當它是一種哲學底偏嗜。
再從職業分途一麵看:每一中國人,都有創造其自己前途的機會,其天地又好像很寬很寬。不像在階級社會裏,經濟上機會政治上機會都為一部分人所壟斷,多數人非革命即無以開拓自己命運。在彼形勢上逼著人向外衝去,以求一逞者,在此卻開出路來待你努力自求,沒有什麼當前阻礙。此時隻有轉回來向內用力,而向外倒無可用者。
例如一個讀書人,通常是在考試製度之下決定他的前途。得失成敗,全看自己如何。假如你文章好,而還是不能中秀才、中舉人、中進士、點翰林,那隻有怨自己無福命(所謂祖上無陰功,墳地無風水、八字不好……種種皆由此而來)。總之,隻有自責,或歸之於不可知之數,而無可怨人。就便怨人,似亦沒有起來推翻考試製度的必要。——力氣無可向外用之處。你隻能回環於自立誌,自努力,自責怨,自鼓舞,自得,自歎……一切都是“自”之中。尤其是當走不通時,要歸於修德行;那更是醇正底向裏用力。還隻有“反求諸己”“盡其在我”那條路。
至於業農業工業商底人,雖無明設之考試製度,卻亦有“行行出狀元”之說。蓋其事業發達的機會,平等開放於人人,苟有天才不難表見。其間成功要訣,就在勤儉二字,自古相傳,以為寶訓;人人誦說,不厭煩數。諺所謂“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是也。然在西洋,這兩個字卻少見稱道。蓋其社會階級判然已定,不因勤儉而得,不以奢逸而失,本無多意義故也。在中國,很少人家不要講勤儉。然而勤儉是什麼呢。勤是對自己的策勵,儉是對自己的節製,其中沒有一分不是向裏用力。
所以立誌、要強、勤儉、刻苦自勵、有誌竟成,……這一類傳統教訓就是這樣來底;蓋莫不有其社會構造為背景。
從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兩麵所構成底中國社會,既無時無刻不要人向裏用力;向裏用力,遂為中國人生活上一貫底態度。此態度,我謂之人生第二態度。那向外用力底,我謂之人生第一態度。二十年前我以此為中西文化的分判所在,今日所見益明。
如我夙昔之說:人生所遇到的問題有三不同,人類所秉持的態度(即以應付此問題者)亦有三不同,所以過去西洋中國印度三不同文化,即由於此;而自今後言之,人類文化還可能有不同之三期。其說甚繁,此不具陳。今隻就此處須要解說者,說兩句於後。
人生第一問題,是人對“物”的問題。“物”指全部自然界,人生必須利用它,它亦即是我們首先遇到的障礙,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問題時,人要向外用力,因為這是必待滿足於外者。——此亦便是人生第一態度。其特點,在眼睛常向前看,逼直向前要來去不回頭,從對方麵下手,改造客觀境地以解決問題。
人生第二問題,是人對“人”的問題,此專指人們對於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心意,而有底要求。如男女對於異性,要求其相愛,即其一例。假如不問其人對我情意如何,隻是要將他身體弄到手,則擄架來亦可以。那便是以對物者對人,屬於第一問題,不屬第二問題了。在解決這第二問題時,人類恒須從第一態度轉入第二態度,即是向裏用力。因為此時成為問題者(或為礙者),是“他心”而非“物”。物是我所得而宰製者,他心則隻能互相感應。其問題之解決,不全由我來決定,其終得滿足與否遂亦無定;與第一問題遲早可以解決,決定可以滿足者(性質上如此),不同。所以第一問題可以盡量向前追求,並隻須對外做功夫;而第二問題則功夫恒須在自己身上做(所謂“反求諸己”),並且勢必隻求所以滿足於內者(所謂“盡其在我”)——此亦便是人生第二態度。其特點,在眼睛轉回來看自家這裏,而反求諸己,每每變換主觀自適於其境地,以為問題之解決。
我嚐說: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早熟;正為它提出人生第二態度過早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