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2)(2 / 3)

我們說中國所長在“人對人”,因為中國真能承認旁人,而不是為外力所逼,不得不承認旁人,像西洋民主那樣。此自動承認旁人,出於仁愛之情,是非之義。人與人之間,原是隻該講理,而不該講力的。以強力加於物則可,加於人則不可。此所謂講理之理,不是客觀物理,如許多科學書內所講之原理原則,而是主觀情理,如中國書內常講之仁義、忠恕、信實,公道等。蓋即從中西兩方學術思想觀之,亦可見出,一則多用心於人對人之間,一則多用心於人對物之間也。

從第一段到此,算是把中國所長在“人對人”,西洋所長在“人對物”說明白了。

九.中國民族精神兩特點

上文指出倫理情誼為中國文化一大長處,那隻是民族精神兩特點之一。中國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點,即是以是非觀念代利害觀念。所謂講理即講是非,以利害隸屬於是非,不以是非隸屬於利害,此因中國自古以道德代宗教之故。宗教尚說禍福,禍福之含義在利害。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籠罩於宗教之中,不出禍福之念。近代思想開發,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禍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國自周孔教化以來,除以倫理情誼領導中國人外,便是發揮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義理為準。

譬如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西洋人也許感覺奇怪,不求飽求甚麼?不求安求甚麼?須知中國人所求者,就是那個“正”字。“正”即正當合理。苟非正當合理,則雖安飽,他也不要。安飽問題是次於合理問題的。又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一段話充分見出其所關心者,在此而不在彼。

這種精神,並不隻於讀書人見之。不拘甚麼人都喜歡講理評理。俗語說:“不欠錢糧不怕官,不虧良心不怕天。”此可見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為最高至上,雖天也不怕!與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偉大,為西洋人沒有的。

總起來說,中國人之所長在“人對人”,分析言之,就是這兩大精神:“倫理情誼,人生向上”。

十.以中國精神引進團體組織

中國之長處在有“倫理情誼,人生向上”兩大精神;中國之短處在缺乏“科學技術,團體組織”。——這是我多年以來用心研究所得之結論。中國文化已走到了改造途中,舊文化崩潰殆盡,新文化亟待創造。隻是惜國人不自知其有不可磨滅之長,而妄想離開舊有一切,憑空建設新的,以致不能成功。以我研究所得,要建設新中國文化,第一在發揮固有精神引進團體組織,第二在以團體組織運用科學技術。隻如此使圓滿無缺,更無其他。

何謂發揮固有精神引進團體組織?流俗以為中國缺乏民主,其實乃是缺乏進步的團體組織,誤為缺乏民主,更誤認是封建。於是把西歐的人個主義,自由主義,自我中心,權利觀念,都引進到中國來,而不知這些原為他們團體過強,幹涉過甚之反動。在他們是對症下藥,而在我們缺乏團體生活者恰好藥不對症。更且加重其散漫之病,個人主義是團體生活之一種離心傾向,但我們卻正需要團體生活之向心力。所以可說完全錯誤。

近代西歐思潮於我不合用,最近東歐之集體主義是否合用呢,答,也不合用。抬高團體以壓個人者,似乎是加強團體生活之向心力。但要知道中國之病,一在散漫;二在被動。抬高團體之結果,便是專政和統製。專政和統製,更加重中國老百姓被動之病。所以這是藥不對症,藥與症相反。

總起來說,英美之路,蘇聯之路,皆與我不合。我們今天必須有一付藥,同時能治“散漫”“被動”二病,才可以有進步的團體生活實現。此藥方即以固有倫理精神,適用於團體與個人之間。舊倫理皆是此一人對彼一人之關係,例如五倫皆如此。現在我們要增加一倫,即“團體對個人”“個人對團體”之相互關係。倫理精神在尊重對方,在此,即是團體要尊重個人,個人要尊重團體。恐怕抽象理論不易了解,今特以我在鄒平所實行之鄉村組織,具體說明如次:

鄒平地方組織分鄉村兩級,村有村學,鄉有鄉學;村學鄉學,一麵似是學校,一麵似是公務機關。全村之人不論男婦老幼皆為村學學眾。鄉學以全鄉之人為其學眾,亦同。村學鄉學之組織規程不用法律條文之形式,而有《村學鄉學須知》一小冊,載明許多囑告的話。例如:《村學須知》中有學眾須知十三條,其第一條便是:

要知道以團體為重——村學是個團體,我們各人是團體中的一個人。團體事靠我們各人,我們各人還要靠團體。若一個人隻圖自便,不熱心團體的事,團體散了,累及眾人,還害自己。第二條,便是囑告他,開會必須到場,開會宣布的話必須用心去聽。開會不到是不對的,不用心參加是不對的。第三條便是囑告他有何意見即對眾說出,不說又是不對的。第四條便是囑告他們尊重多數,舍己從人。第五條便是囑告他更須顧全少數,彼此牽就。若不如此是不對的。如此一條一條,共十三條,皆從第一條“以團體為重”引伸而來。我完全不對他們說:你有出席權,你有發言權,你有投票權……這一類權利觀念的話,而指出他種種應盡之義,此即以倫理精神應用到團體生活間。特如第四條尊重多數,第五條顧全少數,尤見倫理精神之發揮與機械規定多數表決者不同。我若對鄉下人說,你有種種權利,他不希罕要;我今對他講理說義,他聽了都點頭心服。——以上係加強向心力,對治散漫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