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貿易遭禁與探險內陸地區
由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後,西方列強對非洲的殖民政策發生了變化。這是禁止奴隸貿易、內陸探險和傳教活動產生的曆史背景和根本原因。
禁止奴隸貿易、內陸探險和傳教活動,作為推行西方殖民政策的有效手段,貫穿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全過程,並對非洲曆史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它們也基本上完成了曆史使命。此後,西方列強掀起了大規模入侵、瓜分非洲的狂潮,非洲進入了殖民地時代。
一、西方殖民政策的轉變
以英國工業革命為標誌,西方由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進入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本具有壓倒一切的影響,商業資本家是資產階級的主要代表,也是這個時期西方殖民政策的主要製訂者和執行者。迅速積聚資金,加快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不但是商業資本大力推行對非洲的殖民活動的動因,也是其殖民政策的目標。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本在非洲的殖民活動主要表現為奴隸貿易,它為西方提供了大量極其廉價的勞動力。黑奴開發了美洲等殖民地,創造了巨額財富,從而有力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後,工業革命引起了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在政治上,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使工業資本的經濟實力急劇膨脹,並迅速超過和壓倒了商業資本,因此它們在政治上也日益排斥商業資本,成為資產階級中占統治地位的力量。在經濟上,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發明創造不斷湧現;工廠製大機器生產的確立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結合,使資本主義生產力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工業品和工業原料的供需要求都大大突破了本國市場的容量。因此,尋求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成為西方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西方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直接製約和影響了它的對外殖民政策。工業資本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著手修改商業資本所奉行的殖民政策,把控製和占領世界各地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作為其殖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根本目標。
在非洲大陸,工業資本為推行其殖民政策而遇到了許多難題:第一,400餘年的奴隸貿易的浩劫使非洲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大量外流和死亡。人力資源的巨大損耗,直接擾亂和破壞了非洲各地正常的生活和生產秩序。奴隸販子足跡所至,村莊被焚,田園荒蕪,幸存者為避厄運,四出外逃,非洲社會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因此,隻要奴隸貿易繼續存在,非洲就無法成為西方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西方各國對於占非洲大陸90%以上的內陸地區毫無了解。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代表工業資本利益的英國資產階級自由派提出了“通商(Commerce)、傳教(Christianity)、文明(Civilization)、殖民(Colonization)”的方案,被稱為“四C連禱詞”。這個方案實際上被西方各國所采納。
通商,即以合法貿易取代奴隸貿易。英國政府曾指示英駐桑給巴爾使節:“所有歐洲國家決心結束非洲奴隸貿易。……阿拉伯人應當順從這種至高無上的力量,放棄奴隸貿易。繼續堅持隻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損失和各種罪惡。他們應盡快從事農作和無罪的、合法的貿易。”所謂“合法貿易”,實質上是西方在自由貿易旗號下,向非洲傾售其工業品,掠奪當地的原料產品,從而摧毀非洲社會傳統的經濟結構,把非洲逐步納入西方經濟附庸的軌道。
傳教,即以傳播基督福音為形式,瓦解非洲人民傳統的宗教信仰。一位西方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皈依基督教,對非洲人而言,意味著放棄傳統的服式、權力、社會組織、文化、婚姻、醫學等。……其後果是使黑人從內心產生自卑感。”
文明,即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模式強行輸入非洲西方殖民地。西方殖民者汙蔑非洲傳統文明是“野蠻的”、“未開化的”,必須“盡快加以根除”。他們借口把非洲居民“引入人類更高級階段”,通過宣傳、辦學和辦醫院等手段,對非洲人民進行奴化教育,實行文化侵略。
殖民,這是“四C連禱詞”中的關鍵詞。通過通商、傳教和輸入西方文明等活動,西方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使非洲淪為西方殖民地,亦即西方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工業原料生產基地。
毫無疑問,“四C連禱詞”是工業資本為推行其殖民政策而製訂的具體策略,其實質是利用通商,實行對非洲的經濟滲透和控製;利用傳教和輸入西方文明,實行對非洲的政治滲透和控製,最終把非洲變為西方殖民地。因此,“四C”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彼此之間相互滲透,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為了實行通商,首先必須取締奴隸貿易,於是聲勢浩大的禁止奴隸貿易出台了;為了傳教,大批傳教士湧入非洲,掀起了大規模的傳教活動;為了通商、傳教、輸入西方文明和開拓殖民地,必須打開非洲內陸地區的大門,於是內陸探險又應勢而起。可見,禁止奴隸貿易、內陸探險和傳教活動是西方殖民政策轉變的必然產物,它們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登上非洲曆史舞台是不可避免的。
二、禁止奴隸貿易
萬惡的奴隸貿易自16世紀發端,至18世紀末已開始走向衰落。19世紀初,歐美國家紛紛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英國議會於1806年6月通過法令宣布,從1807年5月1日起,絕對禁止非洲的奴隸貿易,絕對禁止以任何方式買賣、交換與運輸奴隸。
美國於1807年3月通過禁止販賣奴隸法令,規定凡從任何外國、外地將任何作為奴隸的人帶入美國,均屬非法。該法令從1808年1月1日起生效。
法國早在大革命期間(1794年2月),國民議會就頒布法令,宣布在法國本土及其殖民地廢除奴隸貿易,無償解放黑奴。
此外,丹麥於1792年、瑞典於1813年、荷蘭於1814年、葡萄牙於1820年、西班牙於1823年都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
禁止奴隸貿易的出現並非偶然現象,它是資本主義社會運動的結果,是曆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存在著深刻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麵的根源。
第一,進入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後,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逐漸與奴隸貿易發生矛盾,因此,奴隸貿易日益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價值。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進入工業革命。19世紀初,美法等國也相繼開始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從工場手工業到工廠製大機器生產的飛躍,使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為此,工業資本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龐大的自由雇傭勞動大軍和廣闊的國外市場。然而,奴隸勞動力缺乏人身自由,其行動完全受奴隸主的控製與支配,因此奴隸貿易和奴隸製的繼續存在勢必直接妨礙自由雇傭勞動大軍的形成。此外,奴隸由於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產積極性,而且經常破壞工具、搗毀機器,因而生產效率極其低下。早在1776年,亞當·斯密就指出,雇傭勞動比奴隸勞動的價格更為低廉。他舉例說,耕作同樣的土地,奴隸勞動的費用比雇傭勞動高五倍。曆史的發展證實了他的說法。至18世紀末,加勒比海英國的蔗糖種植園已明顯表現出劣勢,奴隸製糖業日益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包袱。
奴隸貿易的存在也給開發非洲帶來難題。非洲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是西方理想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奴隸貿易把大量非洲勞動力強行販運海外,造成非洲人口凋零。因此,隻有廢除奴隸貿易,才能就地利用非洲勞動力,開發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才能使非洲成為穩定的商品銷售市場。18世紀後期,從非洲輸出一船棕櫚油的利潤已大大高於販運一船奴隸。這一事實說明,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下,西方工業資本已愈來愈重視對非洲資源的開發。相比之下,奴隸貿易已呈現出敗落的勢頭。
第二,黑人的反抗鬥爭動搖了奴隸貿易的基礎,加速了它的衰亡。
非洲人民的反抗鬥爭貫穿於奴隸貿易的全過程。在非洲本土,酷愛自由的非洲各族人民不甘淪為奴隸,他們不畏強暴,堅持鬥爭,狠狠打擊了奴隸販子的活動。在販奴途中,奴隸暴動屢見不鮮(參見本卷第一章)。在美洲等西方殖民地,非洲黑奴不堪忍受種植園奴隸主的虐待和摧殘,經常采用怠工、破壞工具、逃亡和起義等方式進行鬥爭。在加勒比海地區、巴西和美國三大蓄奴區,都曾先後爆發過大規模的黑奴起義。1791年的海地革命更把黑奴鬥爭推向高潮。黑奴們在杜桑·盧維杜爾領導下,先後擊敗法國和西班牙殖民軍,於1801年6月宣布海地獨立。新生的黑人共和國頒布憲法,廢除奴隸製,解放了全部黑奴,海地革命是黑奴鬥爭的光輝典範,是第一次成功廢除種植園奴隸製的偉大革命。在海地革命鼓舞下,拉丁美洲各地相繼爆發規模宏大的獨立戰爭,矛頭直指殖民主義、封建製度和種植園奴隸製。獨立戰爭勝利後,拉美不少國家先後頒布了廢除和限製奴隸製的法令。
第三,西方各國廢奴運動的興起,給奴隸貿易和奴隸製以有力的衝擊。
對於奴隸貿易及種植園奴隸製,西方有識之士早就發出過反對的呼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人都譴責和批判過奴隸貿易和奴隸製。18世紀後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而引起的政治、經濟形勢的變遷,隨著奴隸貿易和奴隸製的罪惡日益為人們所認識,社會各階層中要求廢除奴隸貿易和奴隸製的呼聲不斷高漲。1772年,英國廢奴主義者經過鬥爭,在對詹姆斯·薩默塞特案件的審理中,迫使英國最高法院宣布在國內廢除奴隸製。這一勝利極大鼓舞了西方各國廢奴主義者,進一步推動了廢奴運動的高漲,同時也揭開了世界範圍內禁止奴隸貿易運動的序幕。18世紀70—80年代,廢奴主義者紛紛成立專門的組織,如英國的廢除非洲奴隸貿易協會,法國的“黑人之友”等。美國廢奴主義者早在1775年就在費城成立了第一個地方性的廢奴主義者團體,1794年召開了全國性的廢奴主義者代表大會。西方各國廢奴主義者及其組織積極活動,舉行群眾集會,發表鼓動演講,出版報刊,撰寫專著、文章,猛烈抨擊罪惡的奴隸貿易和奴隸製,促進了廢奴運動的廣泛開展。
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給方興未艾的廢奴運動輸入了新的活力。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中關於“人人生而平等”、“在權利方麵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思想,在革命勝利的歡呼聲中廣為傳播,為廢奴運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應當指出,參加廢奴運動的成份比較複雜,有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團體,有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代表,也有廣大基層勞動群眾。各種政治勢力反對奴隸貿易和奴隸製的動機也不盡一致,有的從宗教立場出發,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蠻性;有的抨擊其反人道主義的罪惡;工業資產階級企圖把廢奴運動納入與商業資產階級爭奪殖民政策主導權的軌道;而廣大勞動群眾則把廢奴運動視作反資本壓迫的鬥爭。盡管如此,廢奴主義者都把鏟除奴隸貿易及奴隸製作為鬥爭目標,他們的鬥爭有力衝擊了奴隸貿易和奴隸製,因此廢奴運動具有積極的意義。
總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奴隸貿易由興變衰的根本原因,而黑奴的反抗鬥爭和廢奴運動的高漲則直接加速了奴隸貿易的消亡。在這些因素的製約下,西方各國提出禁止奴隸貿易就成了曆史的必然。
三、奴隸貿易禁而不止
西方各國雖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但奴隸貿易卻遲遲禁而不止,幾乎又持續了近一個世紀。其原因是十分複雜的。
禁止奴隸貿易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奴隸貿易產生矛盾後的產物,但這種矛盾的形成和激化是個漸進的過程。從奴隸貿易過渡到禁止奴隸貿易,並不意味著後者對前者在剝削本質上的否定,而隻是對其剝削形式的否定。在工業革命初期,奴隸勞動對大機器生產仍有某種作用就是一例,其重要原因在於奴隸生產的棉花能為歐洲工業經濟提供原料。美國奴隸製種植園所生產的棉花在英國棉紡工業中所占原料比重,可參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機器生產的發展在一定時期內仍有賴於奴隸勞動的產品。因此,奴隸貿易在自由資本主義初期尚有生存的餘地。正因如此,西方各國雖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卻不同時廢除奴隸製,這在客觀上給奴隸貿易的繼續存在提供了條件。這是奴隸貿易禁而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方各國對待禁止奴隸貿易的態度大相徑庭,彼此間無法統一步調,共同合作,以有效禁止奴隸貿易。這是奴隸貿易禁而不止的另一重要原因。
英國最早進入工業革命,工業化程度高於其它西方國家,因此它對海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占有欲顯得格外強烈。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它失去了富饒的北美殖民地,這在客觀上更加刺激了這種欲望。所以,英國在禁止奴隸貿易中態度比其它國家堅決。當然,英國禁止奴隸貿易的真正意圖是,以此為手段向非洲滲透,竭力擴展其殖民勢力,正如美國駐非洲海岸查禁奴隸貿易艦隊司令斯金納指出:“我現在確信無疑,在查禁奴隸貿易的借口下,英國……企圖盡可能多地獲取殖民地,以便壟斷對非洲大陸的貿易。”
英國於1772年在本土廢除了奴隸製,1807年宣布禁止本國臣民從事奴隸貿易,1824年確認販奴為海盜行為,1833年在英屬殖民地廢除奴隸製。與此同時,英國采取一係列措施,迫使其它西方國家同時放棄奴隸貿易:
1815年,英國以75萬英鎊的代價迫使葡萄牙簽署禁止奴隸貿易條約。條約規定,葡萄牙人不得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區販賣黑奴。1823年後,葡萄牙禁止奴隸貿易。
1817年,英國付給西班牙40萬英鎊補償費,換取西班牙於1820年後放棄奴隸貿易。
1819年,英國與葡萄牙、西班牙和巴西等國成立混合委員會。根據混合委員會協議,各成員國共同監督、查禁奴隸貿易,成員國之間享有互檢權(締約國對其它成員國有販奴嫌疑的船隻可以檢查和扣留)。英國海軍進駐西非海域巡查。
1822年和1823年,英國與西班牙、葡萄牙訂立禁止奴隸貿易的補充協定,即《設備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對有嫌疑的販奴船隻的攔截和檢查。
1830年代,英國利用法國政局的變動,迫使七月王朝於1831年簽署了禁止奴隸貿易條約;1833年又訂立了互檢條約。
在非洲,英國政府以武力為後盾,強迫非洲沿海地區的一些酋長和素丹簽訂禁止奴隸貿易條約。1839年,英國海軍進駐東非水域,把查禁販奴船的活動從大西洋擴展到了印度洋。
與大動幹戈的英國相比,美國和法國的態度就要遲疑得多。美法雖在19世紀初進入工業革命,但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於英國,因此它們不願迅速結束奴隸貿易,更不願看到英國在禁止奴隸貿易名義下對非洲進行的肆意擴張。
美國於1808年正式禁止奴隸貿易,然而南方奴隸製種植園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使禁止奴隸貿易法令成為一紙空文。馬克思尖銳地指出:“在美國的對外政策上,也同在對內政策上一樣,奴隸主的利益成為指路的星辰。……聯邦政府暗中支持重新開放奴隸買賣,就同這種公開以征服新領地來擴展奴隸製度和奴隸主的統治為宗旨的外交政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斯蒂·阿·道格拉斯本人在1859年8月20日就曾在美國參議院宣稱:去年一年,自非洲運來的奴隸比前此任何一年都多,甚至比奴隸買賣為法律所準許的時期還多。”美國在頒布禁止奴隸貿易法令後,始終沒有認真執行:1820年,美國政府宣布對參與販奴者將處以死刑,然而直至1860年代林肯當選,24名被抓獲的奴隸販子居然無一伏法;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代表在參議院多次公開提出重開奴隸貿易的動議;美國政府一再拒絕簽訂互檢條約,為美國奴隸販子的活動大開綠燈。
法國情況也是如此。法國大革命一度廢除了奴隸製和奴隸貿易,但拿破侖上台後又重新加以恢複。在複辟王朝和七月王朝期間,法國政府多次頒布法令,重申禁止奴隸貿易:1817年發布命令,禁止向法屬殖民地輸入奴隸;1818年,國會通過立法,禁止本國臣民參與奴隸貿易;1827年,宣布對販奴者處以罰金和流放。盡管如此,法國奴隸販子在佛得角附近、尼日爾河三角洲地區和東非沿海仍舊異常活躍。僅以印度洋上原法屬波旁島為例,在禁止奴隸貿易後,45000名黑奴被走私運入該島。1843年後,法國在“自由勞工移民”名義下,公開恢複奴隸貿易,直至1864年才告結束。
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由於資本主義經濟軟弱無力,更是遲遲不肯放棄奴隸貿易。在公眾輿論壓力下,它們也不得不故作姿態,在表麵上宣布禁止奴隸貿易,但暗中卻頑固堅持這種罪惡活動。利文斯頓在18世紀50—60年代多次進入葡屬安哥拉和葡屬東非,他發現當地的奴隸貿易有增無減,“成千上萬的居民在奴隸貿易中喪生。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屍骨處處可見”。他氣憤地指出:葡萄牙政府曾許諾禁止奴隸貿易,“現在看來,這種許諾隻是為了做給歐洲人看的虛偽姿態”。
禁止奴隸貿易也遭到以販奴商人和種植園奴隸主為代表的舊勢力的抵抗。這是奴隸貿易禁而不止的又一原因。
販奴商人和種植園奴隸主不甘心失去昔日的地位和一本萬利的活動,因此竭力抵製禁止奴隸貿易,千方百計維持黑奴買賣。英國駐毛裏求斯島總督達林寫道:“毛裏求斯社會中那部分有錢有勢的人們,不僅鼓勵而且支持奴隸販賣,對那些反對奴隸販賣的人竭盡威脅之能事。司法機關則利用他們的權力和專業知識,從中保護而不是處罰幹這種交易的經紀人。”舊勢力的頑強抵抗,給禁止奴隸貿易帶來了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