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非洲戰爭及其曆史影響(3 / 3)

卡薩布蘭卡會議以後,為加快結束北非戰事,盟軍在北非戰場設立戰區,由艾森豪威爾任戰區總司令,亞曆山大任戰區副總司令並負責指揮第十八集團軍群的作戰。

美英聯軍在完成作戰準備後,於1943年3月下旬發動總攻。這時由亞曆山大指揮的第十八集團軍群有20個師又4個獨立旅,人員和裝備齊全。而德、意軍隻有14個師又2個獨立旅,人員和裝備的缺額很大,每師平均人數不超過5000人,且處於亞曆山大和蒙哥馬利指揮的兩支大軍之間,戰略態勢十分不利。隆美爾認為,軸心國的軍隊若再留在非洲,就等於“明顯的自殺”。3月9日,他委托阿爾林將軍代理指揮軍隊後,便返回歐洲養病,並向德軍統帥部要求迅速從北非撤軍。結果隆美爾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觀主義者”,從而失去了對非洲軍團的指揮權。

1943年3月20日,蒙哥馬利指揮的第八集團軍以其大部分兵力攻打馬雷斯防線。德、意軍因力量對比懸殊,同時擔心有可能被合圍,不得不撤離馬雷斯防線的守軍,並於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結果成了甕中之鱉。

1943年4月19日,盟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軍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聯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激烈戰鬥,於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5月13日,總數約25萬人的德、意軍全部向盟軍投降,其中德、意軍各占一半左右。至此,北非戰事結束。三年來,德、意法西斯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區損失了95萬人,艦船240萬噸、飛機8000架。盟軍占領了整個北非,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

北非戰役的勝利,不僅使盟軍在地中海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而且為盟軍爾後向西西裏島和意大利本土進軍,進而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戰爭對非洲的曆史影響

非洲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對戰時和戰後非洲的經濟和政治都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

大戰期間,非洲經濟有較大的發展。由於戰爭的需要,殖民國家的當政集團不得不允許殖民地新建和擴建許多工礦企業,使采礦業和加工業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采礦業方麵,戰爭刺激了多種戰略原料開采量的增加,如比屬剛果的鈾礦、鋅礦、銅礦和錫礦,黃金海岸的錳礦、鋁土礦,尼日利亞的錫礦,北羅得西亞和南羅得西亞的銅礦、鎢礦以及南非聯邦、南羅得西亞和斯威士蘭的非金屬石棉礦等許多采礦工業部門,都獲得了明顯的發展。比屬剛果的鑽石產量1945年達到了曆史最高水平,即1038.6萬克拉,占同盟國所需鑽石的65%以上。其他工業用鑽石的生產國黃金海岸和塞拉利昂的鑽石產量,也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南羅得西亞的鉻礦產量1942年達到34.83萬噸的高峰,比1935年增長3倍。尼日利亞的錫產量1938年為1.24萬噸,1943年為1.75萬噸,提高了41%。1939—1946年,黃金海岸的錳產量增長了100%,成為同盟國所需錳的最大供應者。1935—1940年,北羅得西亞的銅產量由14.35萬噸增至26.24萬噸,增長近55%。其他如黃金、鈷、鋅、釩、鉑、鎢、鋁釩土、石棉等礦產品的產量,也都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水平。非洲是一個少煤的大陸,但由於戰時軍需燃料的消耗量增加,煤的產量也提高了。1944年非洲煤的開采量為2600噸,比1938年增加50%。其中,尼日利亞的煤產量增長了66%,南羅得西亞的煤產量增長了23%,南非聯邦的煤產量也大幅度增加。隨著產量的增長,礦產品的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隨之上升。1937年,尼日利亞礦產品輸出額在出口總額中占13.4%,價值1300萬美元;1944年上升到占出口總額的27.7%,價值1800萬美元。此外,某些采礦部門的投資有所增長,生產技術有所改進。新興的能源石油的開采量也大大提高了。埃及的石油開采量比戰前提高了5倍以上,1944年達到149.7萬噸。

戰時非洲采礦業中存在的問題是,有的地區因直接遭受戰爭破壞,有的因運輸困難,致使一些礦物的開采量比戰前減少了,而且主要礦產品的產量也並不完全是穩定持續增長的。據統計,1938—1945年,非洲12種礦產品產量中,鐵和磷灰石的產量始終未能達到戰前水平;黃金、錳、鉻、銅和金剛石的產量,在1940—1942年間達到或超過戰前水平,此後即出現下降趨勢;鈷、鋅、釩的產量變動呈馬鞍形;石棉和錫的產量增長時間較長,直至1945年才開始下降。南非聯邦的鉑是戰時優先發展的工業項目,1941年運往英美的鉑為8.57萬盎司,此後產量逐漸下降,為1941年的62%。某些礦產品的生產實際中斷,一些礦井還被迫關閉。1940年,由於德國占領了比利時,比屬剛果將1200噸高質量的鈾精礦轉移到美國。此後剛果的鈾生產完全中斷,主要原因是熟練工人缺乏,資金短缺,礦井被水淹沒。在盛產鑽石的南非,一些鑽石礦被轉入軍工生產或被關閉。

在加工業方麵,戰爭所引起的變化比采礦業要大得多。它不僅改變了主要由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阻礙所造成的狀況,而且對整個非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起著深遠的影響。在二次大戰前,非洲隻有少數幾個地區有輕工業企業。戰爭期間,在南非聯邦、埃及、比屬剛果、南羅得西亞等地區的加工工業都有了較大規模的發展。在法國各屬地中,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斯已擁有一些加工製造業,不過,法屬西非和赤道非洲則隻有少數一些初步加工農業原料的企業。在英屬的其他殖民地,加工工業也有發展。到戰爭結束,加工工業的門類已較繁多,其中主要有加工各種礦石的有色冶金業,生產各種小型工具的五金業、加工金屬廢料並為礦山提供服務的化學工業、食品加工業(包括榨油、製糖、製鹽、釀酒、煙草業、碾米業、磨粉業、罐頭業、屠宰業及糕點糖果業等)、紡織業和縫紉業、製革和製鞋業、木材加工業以及建築材料業等。其中食品業和紡織業被稱為非洲的民族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大戰期間,在尼日利亞出現了第一批棉紡織工廠和製糖工廠,且數量增加較快。1941—1942年,尼日利亞省的製糖廠從10家增加到87家,年產糖1000噸。比屬剛果的食品加工企業1938年為423個,1944年增加到729個。隨著加工業數目的增加,加工業的產值隨之上升。1939—1945年,南非聯邦的加工製造業的實際產值幾乎增長100%。南羅得西亞的加工業總產值1938年為800萬鎊,1945年為1860萬鎊,增長1.3倍。但整個說來,加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直至戰後,加工業在尼日利亞國民生產總值中僅占4.5%。即使在比屬剛果這樣加工業門類較多的國家,許多國內市場需求的基本消費品,如火柴、煤油和自行車等,仍不能生產。在葡屬非洲各殖民地,由於各有關大公司的阻撓,加工業難以發展。葡萄牙的紡織業是在西班牙內戰中發展起來的,並以西班牙為主要市場。隨著西班牙市場的關閉,葡萄牙各大公司便將注意力集中於非洲殖民地。它們大量從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收購棉花,同時采用強行分配的辦法向殖民地傾銷紡織品。1939—1942年,莫桑比克從葡萄牙進口的棉紡織品在進口總額中的比例從58%上升到85%,棉紡織品價格漲4倍。盡管各小公司要求在殖民地設廠,但政府決定隻準許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開設一家棉紡織廠。葡萄牙政府還大量向殖民地傾銷酒類,為提高酒的輸出量,曾發動了一場根除私自釀酒的運動,使殖民地釀造業難以發展。

在農牧業方麵,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白人移民的農牧業發展了,非洲人的農牧業卻處於停滯和衰落之中。戰爭對農牧產品的需求,給白人移民的農牧業注入了生機。戰前因大量負債而瀕臨破產的白人農場主,在戰爭開始後,因政府補貼、高價收購以及其他照顧而獲得發展的機會。在肯尼亞,白人移民的玉米播種麵積1939—1940年為9.4萬英畝,1945年上升到13.2萬英畝;1941—1945年,小麥播種麵積從10.3萬英畝增至18.45英畝。然而,非洲人的農牧業卻衰退了。戰時,肯尼亞非洲人的穀物價格很低,從而促使農業生產下降。1942年,肯尼亞非洲人玉米種植區的播種麵積大大減少,加之天氣寒冷和少雨的原因,結果造成1943年玉米奇缺,非洲人餓殍遍野,大量人口死於營養不良。另外,殖民當局對肯尼亞人的牲畜普遍實行直接征購和間接征購的辦法,在戰爭頭幾年,每年掠走2萬頭牲畜。1943年,牲畜減少,當局開始使用警察強行征購。到戰爭末期,許多地區已無牲畜可以宰殺了。肯尼亞非洲人農牧業的衰退是非洲農牧業衰退的縮影。

在尼日利亞、黃金海岸、莫桑比克、佛得角群島和西屬摩洛哥等地也有類似情況。在戰爭時期,尼日利亞的棉花產量下降,農業經濟進入停滯時期。黃金海岸也隻有用采礦業來彌補農業的不景氣。在莫桑比克,因糧食生產萎縮,隻好大量輸入糧食。因強製種植棉花,農民被迫縮小穀物種植麵積,結果導致1941年的大災荒。佛得角群島和西屬摩洛哥也缺乏糧食。1940—1943年的旱災,在佛得角群島造成2.5萬人死亡,占居民人口總數的1/6。

就整個非洲而言,若將大麥、小麥、玉米、水稻、咖啡、可可、花生、皮棉、煙草和橡膠等十種農產品在1945年的產量同1938年相比較,僅水稻、咖啡和橡膠等三種作物的產量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水平,其餘七種主要作物的產量均低於戰前水平。如果考慮到人口增長的因素,農業的衰退就更明顯了。

戰時非洲經濟的發展很不平衡,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前經濟的發展水平、宗主國的政策以及在戰爭中所處的具體環境。在戰時,經濟有所發展的國家,主要有南非聯邦、比屬剛果、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尼日利亞、黃金海岸、埃及和北非一些國家。在戰時所需的23種主要礦產品中,居主要供應國行列的有南非聯邦,占6種;比屬剛果,占5種;南羅得西亞、北羅得西亞和黃金海岸,各占3種。1939—1945年,南非聯邦、比屬剛果、安哥拉、南羅得西亞、利比裏亞、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和黃金海岸等10個地區的出口量占非洲出口總量的2/3。隨著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改進,地區間的聯係日益加強。南非聯邦和比屬剛果向葡屬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提供水泥、煤、潤滑油、金屬、機械、卡車、輪胎、各種零件及化工產品。安哥拉向比屬剛果輸出魚幹和食鹽,向南非聯邦提供咖啡、木材、橡膠和蜂蠟等。莫桑比克向南非聯邦輸出的貨物主要是茶葉、木材、香蕉、堅果和油籽。南非聯邦是肯尼亞、烏幹達、坦噶尼喀和尼日利亞的最大商品供應地,戰時它們之間的貿易增長了幾倍,甚至10多倍。比屬剛果的商品還向法屬赤道非洲出口,它同南非聯邦的貿易也成倍增長。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還形成了一些發達的工業區。剛果東南部的加丹加地區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裏礦產資源的種類多、儲量大,被譽為“地質學上的奇跡”。至二次大戰結束時,這裏已形成一個廠礦密集的工業區。它擁有無數礦山、選礦場,以及為采礦業服務的冶金和化學工廠、各種修理廠、實驗室、發電廠及各種交通設施,成為剛果采礦業的中心。同時,它也是剛果加工製造業的中心,由這裏向剛果其他地區輸出水泥、石棉製品、五金製品、棉紡織品、針織品、成衣、紙煙、肥皂及其他日用品、對整個剛果和剛果周圍地區的經濟都有很大的影響。

戰時采礦工業部門的擴大、農產品加工工業和許多工業企業的出現和發展,使非洲在階級力量的配置上發生了重大變化。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和雇傭工人人數的增加,削弱了殖民統治者竭力維護的半封建和封建製度的基礎。戰時出現的一些小工商業者和種植園主大都是非洲人,有些殖民地擁有相當份額的非洲資本的公司。如尼日利亞民族資本開始建立木材加工廠、紡織廠、製革廠等,貿易公司甚至銀行也出現了。盡管非洲各地情況極不平衡,但總的說來民族經濟有所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地位有所加強。大戰時期,民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在政治上都十分活躍。他們有的要求實行民主的憲政改革和領地自治機構的非洲化,有的要求實現獨立。在北非,1942年11月美英聯軍登陸後,改變了北非的形勢,阿爾及利亞著名的民族主義者費爾赫特·阿巴斯即向法國新駐阿爾及利亞高級專員吉羅遞交了一份《致法國當局書》,要求享有基本自由和權利,並要求法國方麵必須通過一些顯著而迅速的措施來顯示它的改革決心。1943年2月,以費爾赫特·阿巴斯為首的28名穆斯林議員還簽署了《阿爾及利亞人民宣言》、要求取消由一個民族去剝削另一個民族的殖民化;要求給阿爾及利亞一部憲法;讓阿爾及利亞的穆斯林參加自己國家的政府。它充分表達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民族願望。在摩洛哥,1943年12月,最大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獨立黨誕生了,同時還誕生了另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人民運動黨。在突尼斯,勢力最大的民族資產階級政黨是民族主義活動家哈比布·布爾吉巴領導的新憲政黨,它在突尼斯的民族解放運動中鮮明地提出了實現突尼斯民族獨立的口號。

在法屬西非和赤道非洲,知識分子的隊伍有了顯著的擴大,所起的作用也更加重要。還在大戰前夕,一些曾在法國受過高等教育的非洲知識分子就開始出版報紙、撰寫文章,批評殖民政權的各種罪行,起到了宣傳、鼓動、教育人民的作用。在尼日利亞,早在1933年,即由一批思想激進的知識分子組織了拉各斯青年運動(1936年改名為尼日利亞青年運動),對尼日利亞的政治生活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團結了尼日利亞各族各界人民。1938年公布的《青年憲章》,確定了自己的目標是促進尼日利亞各族組成統一的國家。它的激進綱領獲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在尼日利亞的20個省的主要城市中建立了地方組織,成員達1萬人。在1938年的立憲會議選舉中,它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其候選人全部當選。1944年,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改革經濟文化的口號下,尼日利亞實現了青年、婦女、商業等各個組織的聯合。1944年8月26日召開了各組織的代表會議,成立了一個新黨——尼日利亞和喀麥隆國民會議,麥考萊當選為主席,阿齊克韋任總書記,其黨綱要求在英聯邦內實現民族獨立。這個綱領符合人民的要求和願望,因而黨的威信迅速提高,實際上成為尼日利亞各族人民的一個反帝統一戰線組織。

在黃金海岸,在約瑟夫·丹凱的領導下,1940年在阿克羅蓬舉行了青年大會,向總督遞交了一份改革方案,但被拒絕。1941年,丹凱等一批著名的知識分子起草了一部憲法,於1943年遞交給來訪的英國殖民大臣,再次提出了他們的民族願望,雖然同樣遭到拒絕,但卻極大地擴展了政治影響。

在大戰中,英屬西非的留英、留美學生對西非各領地的民族運動的發展起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留英學生組織了西非學生聯合會。1941年《大西洋憲章》公布後,即向英國的艾德禮遞交了一份備忘錄,質問英國對西非前途采取何種態度。1942年,它又向殖民大臣遞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英國立即給西非各領地以內部自治。留美學生組織了美國和加拿大非洲學生協會,並宣布了一個綱領,要求立即給非洲殖民地以內部自治。在這些鬥爭中,湧現了許多戰後領導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人物,其中尤以克瓦米·恩克魯瑪最為傑出。他留學美國,1945年5月來到倫敦,當選為西非學生聯合會的副主席。他明確主張,黃金海岸各族人民的鬥爭目標應是要求結束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的獨立,而不是內部自治。從這時起,他開始登上了爭取民族解放的政治鬥爭舞台。

非洲的民族資產階級是非洲社會新生產力的代表。因此,民族資產階級和附屬於他們的知識分子能較早地組織起來,提出民族獨立的要求,反映了非洲人民的民族願望,在反帝民族獨立運動中掌握了領導權。

大戰時期,在非洲大陸上還迅速出現了一支年輕而日益壯大的工人階級隊伍。1936年,比屬剛果近代企業雇傭的工人為49萬多人,1948年增加到82萬人。同時期內,法屬西非工人從17萬多人增加到28萬人,肯尼亞工人從20萬人增加到39萬人。1936—1946年,南羅得西亞工人從20萬人增加到37萬人。1938—1948年,北羅得西亞工人從7.6萬人增加到12萬多人。1937—1945年,坦噶尼喀工人從24萬人增加到34萬人。1937—1947年,埃及工人由85萬多人增加到117萬多人。1939—1946年,尼日利亞工人從18.3萬人增加到30萬人。

隨著非洲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壯大,非洲工會組織也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非洲大陸上。如尼日利亞戰前僅有5個工會,1944年增加到85個,並在1942年11月成立了尼日利亞工人聯合會(1943年7月改名為尼日利亞工會大會)。黃金海岸在1940年還沒有一個登記的工會組織,到1953年工會組織已達73個,會員4.6萬多人。南羅得西亞在1944年建立了第一個工會——非洲鐵路工人工會。1945年,該工會組織了布拉瓦約鐵路工人的罷工,取得了改善勞動條件的勝利,同時爭得了工會的合法地位。在尼日利亞、法屬赤道非洲、比屬剛果以及烏幹達等地,工人開始由經濟罷工轉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政治罷工。如1945年1月15日,在烏幹達的坎帕拉爆發了工人的總罷工。這次總罷工成為東非工人階級曆史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行動,罷工者提出了增加工資和進行民主改革的要求。當地警察不能控製局勢,當局派了一營士兵和裝甲車參與鎮壓。盡管如此,示威和分散的暴力行動仍一直持續到1月22日。由於這一事件,烏幹達親殖民政府的司庫庫魯比和首相瓦馬拉都被迫先後辭職,同時王國政務會議答應增加人民的代表名額,並答應考慮進行選舉。

但是,非洲大陸的工人階級存在著季節性和流動性大、產業工人的人數不多和缺少革命理論指導等弱點。因此,他們在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上還不夠成熟;然而,他們在鬥爭中日益形成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在反法西斯戰爭和民族獨立運動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戰爭也教育了非洲人民,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增強了他們的戰鬥意誌。1942年1月,埃及發生了新的反英浪潮,並促使華夫脫黨重新執政。1943年下半年,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緒又進一步高漲。他們要求修改英國強加於埃及的1936年條約,強烈譴責英國對埃及的控製和掠奪,這種鬥爭一直持續到戰後。戰時流亡國外的利比亞人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成立了的黎波裏—昔蘭尼加防務委員會,提出了建立獨立、統一的利比亞的口號,得到了利比亞人民的廣泛響應。流亡埃及的利比亞領導人51人於1939年10月在亞曆山大港集會,推舉伊德裏斯·塞努西為全利比亞的埃米爾。1940年8月9日,在開羅舉行的第二次流亡者會議專門通過一項決議,號召利比亞人民站在英軍一邊,在塞努西埃米爾國的旗幟下參戰;同時,宣布在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裏塔尼亞成立塞努西埃米爾國,並擬建立一個臨時的塞努西政府,授權埃米爾與英國政府簽訂政治、軍事和經濟協定。會議決定建立一支利比亞的阿拉伯部隊,參加者達1萬人。這支部隊在1940—1943年配合盟軍把法西斯軍隊趕出利比亞的戰鬥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在二次大戰中,許多非洲人在軍隊中服役,學會了使用武器和打仗,看到過西方軍隊在戰場上多次失敗的情景。這使他們認識到貌似強大的帝國主義不是不可打敗的,因而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誌氣。在戰爭進程中,上百萬非洲人作為軍人和勞工轉戰於非洲、亞洲和歐洲各地,他們不僅和相隔幾千公裏的遙遠地區的不同民族建立了聯係,而且開始認識到他們與其他海外反殖民壓迫的民族有著共同的利益,從而提高了思想覺悟。在歐洲,他們同法、英等國的工人和士兵在戰場上一起戰鬥,增進了友誼,感到自己的鬥爭並不是孤立無援的。他們在亞洲各國戰鬥了許多時日,從東方各民族人民的反帝鬥爭中受到了鼓舞。這些都有力地促進了非洲人民的政治覺悟和民族覺醒。

在與德、意、日法西斯作戰中,非洲人民從過去老的殖民統治者那裏取得了一些經濟和政治權利,但是並沒有獲得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根本改變,貧窮和苦難仍像一塊沉重的巨石壓在他們的身上,這是非洲人民所絕對不能容忍的。沉重的殖民剝削和壓迫,成為戰後非洲民族革命風暴興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