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河流域各國(續)
三、盧巴王國
盧巴王國位於今剛果共和國南部的沙巴省。根據盧巴人的口頭傳說,他們的祖先最初住在馬尼馬(阿伯特維爾西北)地區。16世紀上半期,他們在一個半神話式的英雄孔戈洛率領下,向南遷居到洛馬米河上遊和盧阿拉巴河上遊之間、基薩萊湖和烏彭巴湖附近。這裏河湖交叉,土壤肥沃,屬熱帶草原地區。盧巴人或以務農為生,或捕魚、放牧,使用鐵器。在孔戈洛領導下,建立了盧巴王國。
孔戈洛的生平不詳,據說他原是盧巴人一個部落的首領,在遷居新地後,他用和平滲透與武力征服兩種手段逐漸控製了當地居民,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對一些倔強不馴的臣民處以極刑,往往令人割去他們的鼻耳或乳房。因此,在盧巴人的傳說中,孔戈洛是一個既殘酷又傲慢的人,是廣降甘霖的一條紅色巨蛇,以彩虹形式出現於世;他還令人修建高塔,希望能重新上天。蛇和彩虹也因此成為盧巴王室的標記。
盧巴王國尚保留某些母係氏族社會的遺跡。在選定新王及其登基過程中,王太後起著較大作用,並且王後的母親與國王共掌宗教大權。按盧巴人的傳統,國王吃喝不能被其他人看見,還要隱瞞其他自然生理功能,被認為象神一樣生存。當新國王或酋長產生時,他們要在公共廣場上點燃一堆火,並一直燃燒到他們死時為止;臣屬的酋長和部民則從這堆火中點燃各自的火堆,以示對統治者的效忠。盧巴王國的臣屬關係還表現在各地的部民要定期向本部落酋長交納貢品,然後再彙集到首都基騰塔,進貢給國王。
大約在1585年,孔戈洛被他的侄子伊倫加·姆比利殺死。姆比利登基後,不斷向周鄰地區進行征服活動,使盧巴王國的版圖西至布希梅河(桑庫魯河上遊)、北達馬尼馬、東到盧夫瓦河。他成了盧巴人口頭傳說中王國的另一奠基人。但是,在姆比利死後,盧巴王國爭奪王位的鬥爭更加激烈,到18世紀晚期,先後執政的有七個國王:伊倫加·利烏、卡鬆龍、卡倫布路、古瓦·桑紮、姆望內·孔貝、代卡克裏亞和伊倫加·鬆古。
1785年,盧巴第十代國王庫萬布·恩貢貝繼位。在他統治時期(1785—1805年),盧巴再次出現興盛局麵,王國的疆界向東已擴展到坦噶尼喀湖的西岸。他把全國領土分成若幹個省,由他自己直接統治或任命省督管轄,強化了中央集權。省之下設區或村,其首領稱“基盧盧”(kilolo),由貴族和酋長們擔任,職位世襲,他們負責為國王征收貢賦。此外,還設立專門官員“姆維勒·恩坦達”(mwinentanda),掌管國家土地,包括土地的分配、定期休耕和組織人開辟荒地等。在中央宮廷裏,他也增設了許多官職,通常由王室成員擔任,其中較高的職位有“桑加”(Sanga,首席顧問)、“特維太”(tvite,財政大臣)、“穆龍達”(munonda,負責維持宮廷內部的和諧)和“姆夫姆”(mfumu,宮廷顧問)。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恩貢貝在邊境建立了一支防衛力量,並用封邑的辦法使歸附的部落對他效忠。庫萬布·恩貢貝後繼無人,他死後王國內部重新爆發爭奪王位的戰爭,國勢再次衰落。至19世紀末,盧巴王國已分裂成若幹個小酋長國。
統一的盧巴王國雖已消逝,但盧巴人的語言和他們創造的文化在剛果河流域產生了重要影響。盧巴語言藝術奠基於讚美詩“卡薩拉”(kasala)的傳統之上,有關伊倫加·卡拉拉的敘事詩已成了一項重要的藝術作品。盧巴語經過數百年的錘煉和藝術加工,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在中非許多族裏廣為流傳,是今剛果共和國通用的四大語言之一,在沙巴省和開賽省還用於初等教育。盧巴人的雕塑也很出名,品種多樣,在東部亨巴體現了柔和的自然主義風格,而在北部鬆吉則體現了完全不同的莊嚴風格,其中雕塑的精品是姆博科(mboko),一種女性小雕像,手裏拿著碗、王室坐凳和其他具有象征意義的物件。盧巴多音符樂曲也是一項重要的文化成就。
盧巴王國的社會性質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奴隸製。在盧巴王宮裏,有許多被稱為“下等人”的奴隸和避難者,他們受國王的保護,但其中許多人在國王死後被用作人祭。在一般村莊裏也有奴隸,他們的處境可能較悲慘,在盧巴口頭傳說裏有一首歌謠反映了他們的處境:“他們侮辱我,我忍聲吞氣;雖然我憤怒地想逃走,可我無法找到返回故鄉、回到親人身旁的路。”進入18世紀以後,隨著對外擴張和內亂的頻繁發生,戰俘數量激增,盧巴奴隸製有了新發展,國王開始把戰俘奴隸集中到都城附近,建立奴隸村和奴隸世係,擔負耕種和守護任務。大概從這時候起盧巴參預了大西洋奴隸貿易體製,向葡萄牙等國奴隸販子提供奴隸。後來,盧巴與隆達、卡曾貝都成了奴隸的一個重要來源地。奴隸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損害了當地生產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不安。這是盧巴王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隆達帝國
隆達帝國的疆域大體包括今剛果共和國的西南部、安哥拉的東北部和讚比亞的北部地區,是在隆達王國的基礎上不斷擴展而成的。
作為班圖人的一支,隆達人於何時何地遷到剛果河流域,尚無定論。根據史料記載和隆達人的口頭傳說,大約在16世紀下半葉,隆達人已遷到今剛果共和國沙巴省西南的布希梅河上遊地區,在緊靠盧巴王國中心地帶的西部定居。他們這時已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氏族製度開始瓦解,經濟活動主要以農業為主,兼以打獵、捕魚和采集。其社會內部已出現了勞動分工:年老體弱者留在家裏織酒椰纖維布,作為給成年子女籌集娶親的聘禮;年青男子則出去打獵和作戰,並以此贏得在社會中的地位;婦女承擔的社會勞動最重,要種莊稼和做家務,同時製作各種土罐子,用於貯藏和燒煮食品;未成年的孩子負責看管山羊,采集白蟻烘烤以及把鳥從高粱地裏趕跑。
隆達人的社會結構較為獨特。在建國前,隆達人普遍受被稱為“圖邦古”(tubungu)的長者們的控製。這些長老一般是大家族的首領,他們負責處理各個家庭之間土地和捕魚權的糾紛,還擁有精神上的權力。每個長老都有自己的封號,可以傳給後人,封號之間往往用親屬關係把它們聯結在一起,如用“父親”、“兒子”、“兄弟”來表示大小。在隆達人的口頭傳說中,一族對另一族的征服或融合有時也被說成是聯姻,如地位較高或勝利的一方被說成是“丈夫”,而依附的一方則是“妻子”。因此,隆達人的這種封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