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大的難題(1 / 1)

《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聯袂報、刊、網作品選登

作者:梅桑榆

一個古老的家族,曆史之悠久,不知已幾千年也。該家族之祖先,做人講仁義禮智信;處世講中庸之道,以誠為本;待人講仁愛忠恕,和諧共處;奮發進取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祖先之精神代代相傳,其後人多如是。

曾幾何時,山雨欲來風滿樓,高帽與棍子齊飛,波瀾壯闊之運動,如黃河之濁濤,濤濤相連。過去之思想,斥之為“反動”而發動民眾猛批之;幾千年之文化遺產,斥之為“腐朽”而號召百姓掃除之。傳統文化之根,被斬斷;原有道德體係,幾近崩潰。同胞之間,互鬥不止,或公開檢舉揭發,或暗中誣陷告密;證據無須確鑿,盡可捕風捉影,正所謂“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也。祖宗有過,兒孫需背黑鍋;一言有失,巨帽立即加頂。邀功取寵,常見同室操戈,親友相煎;表明立場,每有父子劃界,夫妻反目。某些語言文字,乃為獲罪之媒;誠實守信,竟成惹禍之端。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族人從此學乖,多各存戒心,互不信任,或裝聾作啞以求苟活,或滿口假話以避禍殃……

若幹年後,政事更新,族人幡然猛醒,始覺奉行二十餘載之鬥爭哲學,實為破壞社會和諧之因子;所謂“窮光榮”,實為欺騙百姓,使其安於貧困之麻醉劑。眾人陷於迷茫之際,各類宣傳機器隆隆開動,大力倡導發財。政府部門對發大財者,大力宣傳表彰,授以種種官職頭銜。於是乎,該家族中人思想再次高度“統一”,覺世間一切皆無價值,惟孔方兄才能為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幸福。

金錢至上,既為某些族人共有之價值觀,且被當作衡量人生成敗之惟一標準;拚命斂財,自然成為大眾之終極人生目標。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汙染環境,哪管它貽害於萬民;狂挖濫采,怕什麼遺禍於子孫!坑蒙拐騙,豈懼上當者咒罵;摻毒售假,何顧受害者死活!或利用手中權力廣納賄賂,或利用職務之便敲詐勒索;或虛立項目騙取巨資,或巧打旗號廣斂錢財……不分雅俗,相聚言必談錢;無論賢愚,人人夢想發財。道德誠可貴,法律位更高,若為金錢故,二者皆可拋。學者可以出賣良知,教授可以信口雌黃,文人可以厚顏拍馬,法官可以貪贓枉法……

麵對族人精神之蛻變,有憂族憂民者呼喚“回歸傳統”,倡導“文化複興”。然而,“回歸傳統”不知何時變成了“尊孔讀經”,“女聖人”高踞講壇,把《論語》化作心靈的乳汁,哺育廣大族人;幾歲學童穿上漢服向孔子像頂禮膜拜,端坐於蒲團上誦讀國學經典,似乎乞靈於孔丘,便可重塑族人之精神……所憾一時之熱,旋即變冷。“文化複興”不知何時變成了“文化複古”,大豎帝王之雕像,廣建神佛之廟堂,動輒斥資千萬億萬,全不顧民生之多艱。“文化複古”愈演愈烈,隻因能使複古者財源滾滾;“尊孔讀經”旋即變冷,是因不能讓尊讀者增加鈔票……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曾聞有識之士呼籲:“重建族人的道德體係,已是當務之急!”然而,“大破”容易,“大立”難,怎樣重建,科學、民主才是希望所在。

【原載2010年6月25日《中國經濟時報·芥子園》本刊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