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這三千餘具將士遺骸一個莊重的安置(1 / 1)

《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聯袂報、刊、網作品選登

作者:蔡曉輝

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南邊村宜巴高速公路工地,近日施工中發現許多遺骨。經當地文史專家考證,應為抗戰時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將士遺骸,該地埋葬的數量至少有三千餘具(2010年9月1日中國新聞社)。

“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被遺忘”,當我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引用父親當年形容二戰老兵心境的這句話。據夷陵區多位抗戰史專家的介紹,國民黨75軍預備第四師曾在此地與日軍對峙、鏖戰近四年,犧牲將士超過三千人。該師在當地駐軍期間,曾為地方做了不少實事,采取禁煙、禁毒措施,並創辦小學。對於這片遺骸開啟的一段曆史來說,遺忘是比死亡更深的痛。這種痛,甚至超過了“對於世界,你不過是一名士兵;而對於我,你卻是整個世界”中所蘊含的親人的無盡悲痛與哀傷。

同樣的無名將士遺骸,讓人想起了去年流落於巴布亞新幾內亞幾百名抗戰將士魂歸故裏的事件。去年這項迎接戰士忠骨歸國的活動在網上彙集了逾十萬網友簽名。一段曆史過去後,以一種莊嚴的形式銘記是接續記憶的最好方式。設紀念日也好,建紀念碑也罷,但不應該隻是簡單地另置他處,缺少與英雄忠骨相稱的莊重安排。六十多年前,他們為了國家的尊嚴流血犧牲;六十多年後,今人有責任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榮譽。

對那些為國犧牲者的遺體和遺骸以英雄規格進行安置,是很多國家延續的價值取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兩年以後,一具法國無名戰士的遺體從他的暫時安息地運往巴黎,安葬在凱旋門下,作為國家對犧牲將士致敬的象征。同一天,英國將一具無名戰士的遺體安葬在西敏祠教堂,與曆代先賢和民族英雄們長眠在一起。美國也做了同樣的事情,1921年11月11日,一個美國無名戰士被安葬在阿靈頓公墓,這就是後來的無名戰士墓。墓上刻著一段文字:“這裏長眠著一個士兵,無人知曉他的名字。”

也沒有人知曉夷陵工地上無意間出土的這三千多具將士遺骸的名字。但從當地抗戰史專家的考證中可知,原來是有的:預四師駐紮的四年時間裏,陸續犧牲的三千多將士,凡排長以上的軍官都單獨刻了小石碑,凡士兵都把姓名刻在幾塊大石碑上,其中一塊石碑上就刻有八百多士兵的姓名(2010年9月2日《三峽晚報》)。世事滄桑,這些名字被湮沒在時間之中。

但他們的遺骸不應再被湮沒。雖然青山處處埋忠骨,但給這些無名的將士們一個安息之地吧。讓這種記憶連接起過去與未來,這是一架曆史的橋梁。在這裏,沒有其他附加的含義。惟一留下的,隻是民族英雄的光榮與尊嚴。一個尊重自己的英雄的民族才能凝聚起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才能深刻地懂得堅強、尊嚴、光榮與和平的所有含義。記住英雄,不僅是給予英雄的尊嚴,也是我們給予自己的尊嚴。

【選自《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