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政策越來越好,日子為何越過越難(1 / 2)

社會檔案

作者:朱又可

蔚然本名愛新覺羅·蔚然,原本是一個普通的白領,1991年他替同事到甘肅下鄉,那個貧窮的村莊為了招待他,全村人你一分他兩分地湊了十一塊錢,買了兩斤肉,“最大的票麵是兩毛錢”。2006年,蔚然開始了“萬村行”的計劃,打算用二十五年時間騎車走訪全國不少於一萬個貧困村莊。農村行走不久,他的博客就被《人民網》評為“2007最具社會責任十大博客”。

“你是哪個單位的?”

2006年8月14日,蔚然“萬村行”的第一站從青海開始。

蔚然選擇的是個笨辦法,也過於“走馬觀花”,他甚至沒有可能在一個村子多停留一點時間——中國一共有六十八萬個行政村,就算一天走一個村莊,全部走完也需要差不多兩千年。如果他想二十五年走一萬個村,他得一天走兩個村。

每走進一個村子,蔚然最為頭疼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你是哪個單位的?”沒有組織派他來,也沒有介紹信。他辭職後沒有單位,辦了個隻有他自己一人的“幸福促進會”,是為了“有個單位”而注冊的一個非政府組織,“像這樣的幫扶組織在中國有一百多家。”一個公民不經官方許可到村裏“調查”和“幫扶”,是“非法”的。蔚然隻好先在“良心裏自認行動是合法的”,他和騙子的最大區別是,騙子最終是要錢的。

蔚然在“日記”中不敢加上“觀點”,因為他知道,農民“上訪”會遭到“截訪”。他害怕說話不注意惹惱鄉鎮官員,以後他的“下訪”也會被“截訪”。

一個村子不接納他,他就走向下一個村子。有一個村支書覺得他“敏感”,村主任把他留下來了,還騎著摩托車帶著他走了附近四個鄉鎮。“就算你是騙子,我們的窮苗寨有什麼可騙的?”村主任讓他跟自己的兒子兒媳住一間屋子,蔚然覺得“既尷尬又溫暖”,兒子晚上還放心大膽地出去打麻將了。

有縣鄉幹部對他說,你在我們這裏玩幾天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天天陪你喝酒,至於幫扶農民的事就別提了,“這些人幫扶不起來的,從解放到現在一直是窮人。”那個幹部認為,農民貧困是因為“腦子不行”。

到了村裏,上年紀的農民有點不解地問他:“你是毛主席的幹部?”他們多年來在村裏不大見到幹部的身影,除了計劃生育幹部。

自費在農村走了四年,蔚然總被農民當做“國家的人”,他從農民口中聽到最多的感歎是:“政策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難。”

他遇到一個鄉幹部跟農民吵架:“政府免了你的農業稅,還給你種糧補貼,你不交稅了,就不是納稅人了。”蔚然差點兒跟那個鄉幹部“幹”起來:“隻要一個人呱呱墜地,他就是納稅人,每一包奶粉、每一粒藥中都包含了稅收,作為鄉幹部這樣說話,你有沒有常識?”

蔚然驚訝的是,農民毫無怨言:“政府和中央領導很好,日子過不好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我們翻不了身,下輩子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糧食保障是個危險信號

四年的“下訪”經曆讓蔚然對中國農村有了許多認識,他估計所謂“八億農民”,真正在生產第一線的,不會超過一億人,且絕大多數是“老”農民。這些老農民在耕種著十八億畝土地,養活十三億人口。

“如果這些老農死光了,青年都進城了,誰來種糧食?”蔚然對農村老齡化問題尤為關注。

在雲南麗江三川鎮金官,他遇到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老人跑到下水溝裏撿一塊紙煙盒大小的紙片。街上也有其他撿破爛的,她隻能在溝溝坎坎撿別人忽略的,一天能賣七八毛錢來維持生活。當蔚然聽說她有兒子時,本想憤怒地責怪這個兒子,但一看到那個兒子,就落淚了。兒子的日子過得比媽媽還慘,他身體有病,沒有上過學,有兩個孩子,正在長身體,靠種地的口糧基本上隻能讓四口人勉強糊口。老人早就幹不動重體力活了,隻能依靠撿破爛,給兒子減輕些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