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斯“回憶”秦始皇(1 / 1)

中華雜文網文選

作者:汪 強

秦始皇逝世不久,丞相李斯應某編輯之約,寫了篇回憶秦始皇的文章。全文約兩萬多字,分為四個部分:“雄才大略的統帥”、“開民主之風的先行者”、“德治與法治的有機統一”、“老百姓的領路人”。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第二部分,本文著重作一個介紹。

第二部分所舉的第一個例子是繼承王位的第十年,秦始皇受人蠱惑,下令驅逐在秦國做官的客卿。同樣在被逐之列的李斯,寫下了著名的《諫逐客令》:“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說:“看,我在文章一開頭,就直截了當地指出秦始皇逐客是錯誤的。後來,好多人問我哪來這樣大的膽量,竟敢直言不諱批評國王?我總是告訴他們,不是我的膽子大,而是我們的國王有民主作風,肯傾聽下邊的意見。假如我遇到的不是他,而是趙王、楚王、吳王,我敢說他們有錯誤嗎?不敢,借十個膽子給我,我也不敢。”李斯說:“後來的結果人們都看到了,他不僅沒有因為我指出他的錯誤治我的罪,還接受我的批評,不斷地提拔重用我。”

第二個例子是大梁人尉繚本來已經得到秦王的重用,卻依然不滿足,在背後說秦王的壞話:“秦王這個人,高鼻梁,細長的眼睛,鷙鳥一樣的胸膛,豺狼一樣的聲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窮困時容易謙卑下人,得誌時也容易吞噬人。”李斯寫道:“尉繚說的是什麼話?簡直是人身攻擊。就算是常人也難以忍受,何況秦王是天下至尊的王呢?說實話,當時我真為尉繚擔心。然而,秦王不僅沒有懲罰尉繚,反而極力挽留他,聽取他對攻打韓國的建議。這是何等寬闊的胸懷呀。”

第三個例子是在一次酒宴上,博士淳於越建議秦始皇將兒子們分封為王,秦始皇讓大臣們認真地進行討論。由於秦始皇一貫具有民主作風,能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因而討論很熱烈,有讚成分封製的,有讚成郡縣製的。最後,秦始皇根據李斯的建議,除了堅持郡縣製外,還在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焚書活動,除了醫藥、卜筮、農林方麵的書,其餘的一概燒光了,保證了思想統一,政令暢通。李斯寫道:“天下的父母沒有不為兒子著想的,秦始皇是尊貴的皇帝,但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有作為一個父親的情感。從父子情出發,他自然希望將兒子們一個個封為王。但為了國家能長治久安,為了社會能和諧發展,為了人民能安居樂業,他聽取了大家的意見,放棄了分封製,實現郡縣製。”李斯還說,“現在回想起來,焚書也確有不妥,但責任不在秦始皇。當初,他是不同意焚書的,隻是大家都堅持要這麼做,他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才勉強答應了。在大臣中,我職務最高,又是第一個建議焚書的,所以,要說有罪,這個罪就應該由我承擔。”

最後,李斯概括說:“總之,秦始皇是天下第一個具有民主作風的王。他的民主作風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能聽反對他的意見;重大問題都與大臣們討論,做到集思廣益;錯了就改,不固執己見。”李斯又說,“隻要他的後代都能繼承他的民主作風,秦朝的江山就會千秋萬代地傳下去。”

看到這兒,讀者可能說:“李斯的這篇文章發表在哪兒?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沒說他寫過這篇文章呀。”是的,李斯確實沒有寫過什麼回憶文章,這隻是我的杜撰而已。不過,雖是杜撰,但也並非完全是胡說八道。依據對民主的某種解釋,確實可以在秦始皇身上找到民主,在慈禧太後身上找到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