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恩薄與王天佑(1 / 1)

首先我在這裏要多謝大家對本書的支持,就此本書以5萬字結束第一卷,亦代表本書的主角正式出場。在第一卷中隻是為後文大概做一個伏筆,如果我在一開始就將主角寫成一個道術高強的人那就太沒意思了!~所以我不惜花這五萬字工夫完成前序,曾有謀位書友說我把jīng華都浪費在張恩薄身上太浪費了,因為畢竟前邊的文章決定了這本書以後的命運~。在此我想聲明,寫小說對我來說是一種興趣,當然我希望我的小說能有人欣賞,但我不希望我的小說與市場和金錢掛鉤~我的每本書都好像我的小孩一樣,所以我不惜花費一個月工夫去完成這這五萬的前序。

對了,我還要說明的是關於張恩薄與王天佑,這兩個人在曆史上真有其人,當然不是像我小說那樣厲害,生活的年代也大不同,但這畢竟是小說嘛~所以大家也不用太過較真。

張恩薄原名張恩溥(我害怕用真名被封啊!),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又名岩生),生於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字曉初)之長子。幼讀詩書五經,誦習道教經典,並習道教之齋醮、符錄,公元1924年(即民國十三年)嗣掌天師道之玉印、法劍,道教界按傳統習俗稱之為第六十三代“天師”,住江西貴溪上清鎮祖傳之“嗣漢天師府”在名義上為當時天師道(亦稱道教正一派)之首領。曾在上海;蘇州一帶開展道教教務活動,抗戰期間退隱於龍虎山。1946年冬,張思溥在上海倡議成立“上海市道教會”。標榜以“宗教為重,團結為重”,提出先產生地方xìng道教會,然後再組織全國xìng道教會的方案;其意圖在於鞏固其“襲封嗣漢天師”的地位,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張恩溥依靠上海玉皇山福星觀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長的經濟和人力支持,依靠當時上海民政局長張曉鬆在政治上的幫助,於1947年成立了以李理山為會長的“上海市道教會”,該會以“研究玄學,闡揚教義,刷新教務,聯絡道友感情,發展宗教事業”為宗旨。1947年4月間,該會在張恩溥授意下曾印發由陳攖寧居士起草的《複興道教計劃書》;提出開展“講經、道學研究、報刊、圖書、道書、救濟、農林、科儀”等八個方麵的複興計劃。因當時解放戰爭已起,社會形勢動蕩,無法實行。1947年秋後,張恩溥又發起組織全國xìng教會,終因經費和與李理山爭地位相持不下而成為泡影。張恩溥在政治上一貫親近國民黨,在本世紀40年代末還曾被國民黨zhèngfǔ在名義上給予第二十軍副軍長頭銜。。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國民黨反動zhèngfǔ逃往台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及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至台灣後,初隱居於台北市大龍峒覺修宮,繼續規劃教務。1950年在台北創建“台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設立“嗣漢天師府”住台辦公處,開展教務,傳授法篆。1957年又附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師會”於府內,聘用道行“高深”者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深之法師為**師。1964年夏,率團訪問了馬來西亞之吉隆坡、芙蓉、馬六甲及新加坡等地。宣揚教義,傳授法篆,信眾求度者甚多。1968年秋,在原台灣省道教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中華民國道教會”,張恩溥當選為首屆理事長。該會提出輔導台灣道教各道派整理經懺科儀,建立與各道派之間的教務聯係,並開展對外國的傳教布道工作。1969年chūn,率團赴菲律賓訪問。同年12月25rì因病在台北市北投區杏林二路號私邸去世,享年65歲。張恩溥畢生皆追隨國民黨zhèngfǔ,但逃台後一直眷念龍虎山祖師玄壇,盼望早rì能返回大陸與親人團聚。臨終猶囑後人要重振“天師府”,希望祖國能夠統一。張恩溥攜至台灣之長子張允賢早已去世,其教務遂由去台之族人堂侄張源先繼攝。張恩溥在貴溪縣留有妻子、女兒及親戚多人,因海峽阻隔,多年不通音信,故龍虎山天師與台灣天師道發展情況,彼此均不甚了解。

王天佑這人大家就可能不大了解了,這人在正史中很少出現過,野史說其乃清末民初的遊方道人,曾建議過袁世凱去龍虎山找六十二代張天師張元旭幫他封帝,後來抗rì戰爭爆發後便不知所蹤,有人說他當兵參加了抗戰,但一切都不了了知了。

到最後我還是要說聲謝謝,從第二卷起主角就要出師了,這一次乃亞洲三大邪術之一的降頭術PK中國道術,請大家一定多多捧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