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放棄可迎來機遇(1 / 2)

丘吉爾曾在一次著名的演講中說過,要“永不放棄”。他所提倡的這種“永不放棄”精神,是指在艱難而正確的道路上,排除萬難、堅持不懈,直至成功,並不是鼓勵人們即使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也要一條路走到底。如果有更好的道路可以選擇,如果放棄意味著再選擇,何不使用一下放棄的智慧。

一個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圓,想要找回一個完整的自己,到處尋找自己的碎片。由於它是不完整的,滾動得非常慢,從而領略了沿途美麗的鮮花,和蟲子們聊天,充分感受陽光的溫暖。它找到許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來的那一塊,於是它堅持著尋找——一直到有一天,它實現了自己的心願。然而,作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它滾動得太快了,錯過了花開的時節,忽略了蟲子的身影,忘記了春光的和煦。當意識到這一切時,它毅然舍棄了曆盡千辛萬苦才找到的碎片。

這個哲理故事告訴我們:正是放棄,才令我們完整。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在《思考致富》一書中講道,他在愛迪生的實驗室中訪問過他。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希爾問他:“如果第一萬次實驗失敗了,你會怎麼辦?”愛迪生回答說:“我就不會在這兒與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裏,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這個小故事被大多數談到“進缺的演說家用作堅忍不拔的典型例證。他們會說:“每次你打開電燈的時候,都可以感受到愛迪生是一個毅力非凡的人。”但這是無稽之談,我們應該感受到的是:愛迪生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明創造的科學家。

希爾沒有表達出來,也許他認為人們可以自己領悟出來的是:愛迪生不是把同一個實驗做了一萬次。他做了一萬個不同的實驗,也就是說,他做了一萬次假設,而且一發現不對,就馬上放棄。他的一萬次實驗,就意味著九千九百九十九次放棄。

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很多人在放棄一些看來還不錯的事情時,往往總是表現出猶豫不決的態度,這正如麵對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如果不能果斷放棄,你就不會得到更好的選擇,更不會得到什麼好的結果。

傑克失戀了。但他深愛著那個姑娘,所以他非常痛苦。他去找好友福德傾訴內心的憂傷。福德卻向他恭喜。

傑克一愣,問為什麼?

福德說:“我恭喜你及時放下了不屬於你的東西。一份感情執意要走的話,你是無論如何也留不住的,你也沒有必要留。”

傑克終於從痛苦中走了出來。後來他遇上了自己的白雪公主,兩個人互相愛慕,享受到了真正的愛情。這次傑克找到福德,向福德致謝。

傑克說:“如果當初不是及早放下了過去,你就不會及時踏上另一列快車,一列你永遠都會賴著不下的美麗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