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要心無旁騖,竭盡全力(1 / 1)

耶穌說:“一個人不可能同時騎兩匹馬,也不可能同時拉兩把弓;一個仆人不可能同時服侍兩個主人,否則他將會榮耀其中一個,而得罪另外一個。”

騎著一匹馬行動是可能的,你可以去到某些地方,騎著兩匹馬行動是不可能的,它們的力量會互相抵消,你就什麼地方也到不了。這就是你的焦慮——你什麼地方也到不了。在內心深處,這就是你的痛苦:生命一直從你的手中流失,時間變得越來越少,死亡正在逼近,而你卻什麼地方都沒有去成。它就好像你變成一潭死水,隻是變得越來越幹。既沒有目標,也沒有滿足。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一直試著在做那個不可能的。

克萊門特·斯通說:“一個人在某一個時期或一生中一般隻能確立一個主要目標,目標過多會使人無所適從,應接不暇,忙於應付。”

有些人做的事情很多,結果沒有一樣做的精。有一位房產商人,居然記不清自己手頭到底有多少宗交易。他先是做一座建築物的生意,接著增加到兩座,後來信用更大了,終於擴展到別的業務。他回憶說:“刺激得很,我在試驗自己的極限。”

有一天,銀行來了通知,說他擴張過度,冒了太大風險,並停止給他信貸。這位奇才於是失敗了。

起初他怨天尤人,埋怨銀行,埋怨經濟環境,埋怨職員。最後他說:“我明白我沒有量力而為——欲速不達。”

答案是重定目標,找出他最拿手的生意——發展地產。他熬了好幾年,終於又慢慢振作了起來。如今,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做事也更有分寸了。

伊格諾蒂烏斯·勞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時涉獵多個領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領域內都付出努力,我們就難免會分散精力,阻礙進步,最終一無所成。18世紀早期就讀於牛津大學的聖·裏奧納多在一次給校友福韋爾·柏克斯頓爵士的信中談到他的學習方法,並解釋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說:“開始學法律時,我決心吸收每一點獲取的知識,並使之同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沒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絕不會開始學習另一件事情。我的許多競爭對手在一天內讀的東西我得花一星期時間才能讀完。而一年後,這些東西,我依然記憶猶新,但是他們,卻早已忘得一幹二淨了。”

那些對奮鬥目標用心不專、左右搖擺的人,對瑣碎的工作總是尋找遁辭,懈怠逃避,他們注定是要失敗的。如果我們把所從事的工作當作不可回避的事情來看待,我們就會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將它完成。瑞典的查爾斯九世還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對意誌的力量抱有堅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麼難辦的事情,他總是摸著小兒子的頭,大聲說:“應該讓他去做,應該讓他去做。”和其他習慣的形成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勤勉用功的習慣也很容易養成。因此,即使是一個才華一般的人,隻要他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撓地從事某一項工作,他也會取得巨大的成就。福韋爾·柏贏斯頓認為,成功來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別的勤奮用功,他堅信《聖經》的訓誡:“無論你做什麼,你都要竭盡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歸功於“在一定時期不遺餘力地做一件事”這一信條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