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蘭德和法蘭克爾兩位博士,在《今日健康》雜誌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堪薩斯市有一位婦女,要把女兒送她的一張搖椅退還給廠商。其理由是:‘我沒有時間坐這張搖椅,我太忙了!”’
這位婦女一定深知“不老”的訣竅,因為她明白工作是生活、健康及成為有用人物的最基本法則。
假如你認為“幸福人生”就是到處玩樂,假如你正日夜盼望早日退休,好坐進安樂的搖椅裏麵,那麼,你便是生活在傻瓜的樂園裏了。遊手好閑可說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其滋味就好像地獄中的美酒佳釀,味道雖好,卻也帶來了腐朽和死亡。
過分工作並不會傷害到你,但過多的休息卻會。
許多醫師常常散播這樣的觀念——認為過度工作會傷害人的身體,而休息則有益於人體的健康。但是,也有不少醫師持不同的看法。英國伯明罕大學醫院的阿諾德教授,便認為過多的休息其實有害無益。他指出:“至今尚沒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工作會影響人體組織……辛勞的工作,隻要不具有危險性,不影響睡眠或營養等,都不會傷害人體健康。相反的,卻對人大有助益。”
實際上,工作似乎是延緩人體老化的一種重要因素。德國一位“人腦研究協會”的佛特博士,最近在國際會議中報告指出:腦細胞的運動,確實可以延緩人的老化過程。就算過度工作,也不但不會傷害身體,反而一樣能減緩身體的老化作用。根據佛特博士對一般成人大腦神經細胞的研究顯示,這些腦神經細胞的確地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退化。他以兩名年約90及100歲的婦人做研究——由於這兩名婦人生前都十分活躍,因此腦神經細胞很顯然都較實際歲數年輕。
“此外,在我們收集的其他資料裏,都沒有發現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過度工作會加速人腦細胞的老化作用。”佛特博士如此解釋道。
不錯,努力工作並不會傷害你的身體,但憂慮和緊張就會。在今日大家力爭上遊、處處充滿競爭壓力的工作環境裏,許多事業有成的公司高級主管,往往在五十餘歲的壯年時期便突然離去——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勤奮工作的結果,其實不然。這樣的不幸下場,並非單由身體勞力的支出,而是由於工作環境的壓力和緊張,導致當事人產生過度憂慮、害怕競爭、擔心失敗等種種情緒問題,進而發生失眠、勞累等現象。為了逃避這些壓力,當事人往往借由酒精、安眠藥、興奮劑等來試圖解決問題。但顯然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相反的,他的身體和整個神經係統,會因長期的不當待遇而崩潰下來,最後甚至導致死亡。
有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是,全美的所有醫院裏的病床,如今有一半以上是被精神病患者所占據——這比癌症病患者、心髒病患者、麻痹病病患者及所有其他病症的患者總和還多——這顯示我們的社會在某些地方出了問題,工作過度不會有如此嚴重後果。
今日,我們享有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準。許多科技上的發明,使我們得以免去許多苦差事——這在我們祖父母時代,甚至是父母親時代,都是不能想象的。我們的工作環境一直都在改善,許多不需要什麼特別技能的職業亦如此。工人的工作時數減少了,機器取代了大部分的勞力,我們的休閑生活因此得以增加許多。像這種情形,我們怎可再埋怨自己工作過度呢?
工作是人類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不隻是謀生的工具。假如缺少了活動,人的身體會逐漸萎縮,直至死亡。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人的精神層麵。工作,並不像古老傳說中所敘述的,是人類原罪的懲罰——相反的,工作應該是人類管理世界的印記和象征,也是一種獎賞和榮耀。我們現在所謂的“文明”,其實就是整個人類靠雙手和智慧,逐漸累積、建立起來的。這是人類活力的表現,沒有了這份活力,甚至連國家都難以生存。
如偉大的羅馬帝國,本是由許多充滿活力的農夫、商人、思想家和實踐家所建立起來的,後來卻因腐敗和頹廢的風氣而瓦解——許多遊手好閑、不事生產,無論是農、工、商的各種活動都減少了——最後終於落入精力充沛的野蠻人手中。
羅馬帝國衰亡之後,西方世界興起一股小小的、新的勢力。一群被稱為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者,他們來自鄉下——如技術工人、小企業家甚至奴隸——都是工作勤奮的人。
對我來說,基督教的創始者是個木匠之子,這一點都不足為奇。而他最初的幾個門徒,也都是勤奮工作的人——像漁夫、稅吏等。此外,聖經的偉大作者之一保羅,也是個製造營帳的工人。
我們若把工作當成是謀生工具,必須等到退休或死亡才能結束,則無疑剝奪了生為人類所能擁有的最大滿足感。工作本身是件極好的事,除了有益健康,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氣質。因此工作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是個重要的成分。
所有的工作都有這樣的性質。無論是烹飪、刷地板、裝配零件或是練習一個舞步,它的主要目的是要使生活更美好、更舒適、更快樂。因此,工作本身極富創意性。假如我們想從工作中獲得快樂或好處,都得重視這個富有創意性的目的。
英國著名的電影製作人藍克先生說過:“許多人常常忘記‘為什麼’會有某個行業的理由。一個製造座椅的工廠,不僅隻是生產坐椅和獲取利潤,其主要任務是要製造出人人喜歡坐的椅子來。假如從事此行業的人,忘了自己工作的任務或目的,終有一天會發現——別人不但把他製造的椅子拿出去扔掉,連他想要的利潤,也都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