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巴豆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1 / 2)

葫蘆巴豆在水產飼料中的應用

葫蘆巴豆(Trigonella foenum-graecum)俗名香豆子,是一種當年生或越年生的草本豆科植物,原產於西非,早在漢代傳入我國(蕭正春,張廣倫1998;徐又新等,1999)。葫蘆巴豆適應性強,適於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能改良鹽堿地,因此在我國長江以北的安徽、新疆、甘肅、陝西、河北等省大麵積種植,山東省沿黃地帶也早有種植習慣。葫蘆巴豆的種子可用來提取葫蘆巴豆膠,葫蘆巴豆膠粘度較大,作為粘合劑廣泛地應用於食品、醫藥、石油、煤炭、冶金、化工等工業部門。葫蘆巴豆脫膠後的副產品——葫蘆巴豆粉,俗名香豆粉,年產量達8000多噸。它主要用於提取皂角和香精。近年來,也作為蛋白質飼料用於養殖業(楊永利,張繼等1999)。由此可見,葫蘆巴豆綜合利用價值高,是一種值得開發的飼料資源。在水產飼料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 葫蘆巴豆在水產飼料應用的前景

1.1 葫蘆巴豆膠

近年來,隨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我國水產飼料迅速增長,但是由於水產飼料的水穩定性較差,飼料資源的浪費和水環境的汙染尤為突出,而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是開發水產飼料粘合劑(王欽文,1996)。

水產飼料粘合劑的開發應用始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後才受到重視。近年來,由於粘合劑在水產養殖業中的重要作用,逐漸成為研製開發的熱點。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粘合劑向營養型、專業針對性強的方向發展(鄒記興,1993)。良好的粘合劑必須適應飼料加工工藝和設備要求,所加工的餌料應符合養殖對象的攝食習性,能達到充分利用餌料,提高養殖效益的目的。因此,研製開發和選用粘合劑時應注意其粘合性、分散性、熱穩定性、適口性、對不同水體的適應性、以及對餌料沉浮、餌料加工、餌料消化率的影響等。在名優水產養殖上,尤其要注意根據不同養殖對象對飼料在水中保型性的要求,選擇和開發粘合效果好、營養價值高、用法簡便、適用麵廣、價格適宜的粘合劑;應用於釣魚飼料的粘合劑主要考慮其粘合性,對於那些粘合效果好,但無營養價值、成本又很低的粘合劑,隻要無毒副作用,均可應用。總之,為更好的發揮水產飼料粘合劑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的特殊應用性,有選擇地使用和開發綜合性好的粘合劑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生態意義。

葫蘆巴豆含膠量為20%~30%。葫蘆巴豆膠粘度大,耐高溫,1%膠液粘度為107.4mPa·s,是高效的水基增調劑。它集增調、懸浮、乳化、穩定、保型、保鮮及保健作用於一身,可以替代瓊脂、海藻膠、果膠等,由於粘度高,使用量少,故可以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陸啟玉等,1994)。葫蘆巴豆膠的化學成分為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及其降解產物在醫學上都有獨特的生理功能,具有預防結腸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降底血中膽固醇等輔助療效作用(Senkins D.J et al,1978;Blackburn et al,1984;A.J.Evans et at,19992;Blake D.E.D et al,1993;Ellis,P.R et al.1991,1995;C.S.Brennan,1995;楊永利等,1999)。半乳甘露聚糖膠的降血糖作用有利於提高魚體對血糖的利用,在魚類糖代謝方麵有重要意義。半乳甘露聚糖在內切β-甘露聚糖酶、內切木聚糖酶和β-半乳糖甘酶的作用下,部分半乳甘露聚糖降解為含有半乳糖和甘露糖組成的寡糖(Nonogaki,-H,-Morohashi,-Y.1996)。不過動物體內不完全具備這3種酶,因此動物對其消化利用有限,添加量過大,會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產生抗營養作用。因此葫蘆巴豆膠有望開發成高效的水產飼料粘合劑。

1.2 葫蘆巴豆粉

葫蘆巴豆粉是葫蘆巴豆脫膠後的副產品。化學成分分析的報道表明,葫蘆巴豆粉中粗蛋白質含量30%~39%,氨基酸組成比較平衡,蛋白質品質較理想。無氮浸出物含量25%~35%,且易消化。粗脂肪含量在8.0%以上,脂肪酸中主要是畜禽所必需的亞油酸。唐饒忱(1991)報道,葫蘆巴豆莖葉、果實含有揮發性脂肪酸,具有濃烈持久的香氣,是人們喜歡利用的香料,還能起到防蟲、滅虱、殺菌和預防疾病的特殊功效。南京野生植物所(1989)報道,葫蘆巴豆粉中脂類物質含量較高,但是,含有發苦澀味的脂類物質,會降低飼養動物的適口性。徐又新等(1999)報道,葫蘆巴豆粉的中藥清香味不僅能驅蟲,還具有誘食作用。哈爾濱醫科大學對葫蘆巴豆粉進行食品毒理安全性試驗證明,無毒。此外,葫蘆巴豆粉還含有多種生物堿、皂甙、黃酮和抗蛋白酶抑製因子等,其中生物堿、皂甙和黃酮對畜禽有一定的危害作用,但是其含量都很低,對畜禽沒有直接影響(徐又新、張豔等1999);抗蛋白酶抑製因子對胰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影響飼料蛋白質的消化和利用。根據不同畜禽的需要,可以按一定比例替代替餅粕類飼料,經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表明,葫蘆巴豆粉在飼料中的建議用量為:雞4.8%、豬10%~15%,魚蝦20%(徐又新、張豔等1999,李繼秋,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