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長激素(bst)對奶牛健康環境及食品安全的影響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環保意識逐漸增強,百姓更加關注飼養畜禽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餐桌上肉、蛋、奶等動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在養牛業,牛生長激素(BST)技術備受全世界人們注意,學術界、政府和奶牛場的1000多名科學家在全球範圍對它進行1500多次試驗,涉及30000多頭奶牛,這些結果驚人相似,又得到許多國家權威部門證實,本文將簡述BST對奶牛健康、環境、奶業及食品安全的影響。
一、BST對奶牛健康的影響
自BST試驗以來,所有試驗表明BST對奶牛健康無不利影響,對酮病、脂肪肝、乳熱、不孕、不耐熱、破行、嘔吐、易患病、乳房炎、死亡等無影響,甚至在BST慢性中毒試驗中或在兩周內注射30000mg(相當於四個泌乳期用量)的急性中毒試驗中,以及在管理水平較差時也未見到BST對上述症狀有影響。所有試驗均未提到飼料轉化率降低與奶牛患病有關,BST處理母牛的各項健康指標與對照組相同,這些指標包括:體格檢查、骨骼射線照片、血液化驗、代謝紊亂、亞臨床酮血病、乳房健康、處理牛的福利以及後裔的健康。生長和生產性能等。有些試驗報道患乳房炎牛頭數增加,這與擠奶管理、牛群健康計劃以及產奶量提高應激反應增強有關,前者對乳房炎影響較大,後者(奶產量)的這種影響較小,已知乳房炎的發生以及牛奶中體細胞數與產奶量存在正相關係,產奶量育種植每增加1000千克,每頭牛每年乳房炎發生次數增加約0.4次,當按每千克乳的乳房炎發生率和治愈數比較時,BST處理組與對照組沒有差異,BST不影響乳房炎相對發生率。BST使大腸杆菌誘導的乳房炎治愈時間縮短。
二、BST對環境的影響
由於BST處理使奶牛生產效率提高,因此它也就降低了奶牛對環境的汙染程度,這一方麵與生產相同數量牛奶所需飼料的大量減少有關,同時伴隨奶牛飼料生產、收獲、加工和貯藏過程中的損耗,施肥、土地占用。灌溉用水和其它投入也相應下降,另一方麵與奶牛排泄物減少有關,盡管BST的增乳效應隨農場管理質量不同而變化,但在正常情況下BST處理平均增加產奶量12%,對於一頭年產奶6460千克、乳脂率3.5%、體重650千克、采食日糧濃度1.62兆卡/千克的奶牛來說,若按每天排尿20升(含氮1%)。日糧消化率65%、糞幹物質含量16%、甲烷生產量占總能的5%計算,則BST處理後增產12%將使糞便排泄減少586千克/年·頭,使尿液排泄減少78長/年·頭,使尿氮減少78千克/年·頭。甲烷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牛排泄甲烷數量約占全球甲烷汙染的7%,由於BST處理提高了奶牛生產效率,所以生產單位牛奶所排泄的甲烷數量下降5.5%,按此計算,BST處理增產12%將使甲烷排泄量減少7812升/年·頭。若全國有50萬頭牛采用此技術,則增產12%可減少糞排泄2.93×109千克/年,減少尿排泄3.9×109升/年·頭,減少氮排泄3.9×109千克/年、減少甲烷氣體3.9×109升/年,降低汙染效果十分顯著。由於BST處理後每頭牛糞便和甲烷實際排泄量增加,所以一些人認為BST處理增加環境汙染,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由於它沒有考慮產奶量因素,奶牛糞便排泄量與飼料采食量有關,在日糧相同的條件下如果奶牛不產奶,那麼其排泄量將是最低(即采食量等於維持量),不過奶農養牛的目標是產奶。盡管每頭牛糞、尿、甲烷的排泄量隨產奶量增加而增加,但是生產單位數量的牛奶所產生的廢物排泄量卻大大降低。
三、BST對奶牛業的影響
對BST作用所作的經濟分析(包括市場、價值補貼、牛奶等級、地理區域等)表明在不考慮政策因素條件下,BST對奶牛場相對規模或牛奶生產地域幾乎無影響,BST技術有助於全群奶牛單產提高、奶牛遺傳改良加快、全群奶牛總頭數下降以及農場數目減少。從牛場來看,BST技術與農場經濟規模無聯係,使用BST技術不需額外投資就可馬上獲取(增加產奶量),BST處理效果與牛群年度單產無關,它對各種質量的牛群都有利,不過它的促乳效應取決於管理水平,管理較差的(奶牛受到應激刺激、飼喂不足、發病率高等)促乳效應下降甚至沒有效果,自然獲利較少或幾乎無利。BST處理可提高農場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產奶量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