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安逸的法國人
法國人熱吃冷牛肉,英國人冷吃熱牛肉。法蘭西要安寧,就不該出盧梭和拿破侖這樣的人。
騎士風度
要講法國的各種禮儀,大都與其他歐美國家相近或相同。但究其根源。今日歐美的許多禮儀又是出自法國。其中最為典型的,流行於歐美各國的尊重婦女的風尚,即所謂“騎士風度”,便是中世紀法國的最有成效、曆時最久的創造。
在法國,17世紀小說和戲劇經常表現一個題材是“騎士之愛”。騎士之愛也叫“騎士風度”,源於12世紀。後來,騎士風度逐漸演化成為貴族階層的風尚。
上流社會的人們平時聚會或活動主要在大貴族主的宮廷或城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禮儀規範,無論著裝,言談、行為舉止,還是儀態、禮貌、道德都與一般人有很大不同。這些風貌傳入社會,很快形成被人們爭相效仿的時髦。尤其是其中尊重婦女的風尚更是廣泛被人們所接受。這種風尚逐漸被文人雅士所看重,作為一種理想道德,以文學的形式大加推崇和謳歌,從而促進了它的傳播,由此形成了“騎士風度”。這種風度作為貴族的文明標準,由宮庭傳播到社會,漸至形成了全社會尊重婦女的風尚。
鑒於“騎士風度”的影響,長期以來,法國人皆以恭敬婦女、崇尚婦女而自豪。他們一向以“殷勤的法國人”而著稱於世。即使在今天,所有具有良好教養的男人仍舊恪守這些禮儀,否則便會被恥笑為沒有教養的粗人。
例如男女見麵時,男子要待女子先伸出手後才能與之相握,如女子並不主動伸出手來無握手之意,男子就應點頭鞠躬致意,而不可主動伸出手執意與女子握手。在男女初次見麵時,女子可以不與男子握手,點頭致意即可。當然,若是女主人,情況就不同了,一般都會主動伸出手來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在社交場合,除一方年齡或地位與對方很懸殊時,應先把年少的介紹給年長的,把地位低的介紹給地位高的以外,均應先把男子介紹給女方,然後再把女子介紹給男方。
參加舞會時,男子若是帶有女伴,應該先帶她去見女主人,然後與她跳第一場舞。舞會期間,男子應處處照顧女伴,最後還應該請女舞伴跳末場舞,然後領她一起去與女主人告辭,並將她送回家。
在飯店,男女可相約在一起吃飯或是男子邀請女子去吃飯。進門時,男子應走在前麵為女士打開大門;如果需要自行尋找座位時,男子應該主動上前為女士找好座位並幫女士把椅子挪好。坐定後,男子一般要先爭得女士的同意後方可開始點菜。進餐時,與侍者的一切交涉一般都應由最初點菜的人負責。餐畢,男子應照顧女士穿戴整齊,然後,為女士打開大門,請女士先行。
無論在汽車、電車還是火車上,上下車時都應是女子先上先下。上車後,男子要設法先為女士找到一個位子,然後再為自己找個靠近她的座位坐下。如果在女士的近旁找不到合適的座位,就應該站在她的身旁,以便隨時保護她。一句話,無論何時何地,男子均有照顧婦女的義務和保護婦女的責任,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男子都應主動幫助婦女提行李、拿箱子。但是,有一件東西是男子切不可主動幫忙的:這就是女士的手袋。
強調個性
赫爾岑有句名言:“法國人熱吃冷牛肉,英國人冷吃熱牛肉”。稍微留意一下身邊的法國人,你就感到法國人的熱情、直爽、風風火火的脾性。幾個人碰在一起會像老友重逢一樣親熱,但分手之後就再無來往了。對不關己的事,法國人也喜發議論,表現得格外熱心。1976年我國唐山大地震時,巴黎人的反應就像地震發生在他們身邊一樣,了解災情的電話整日不斷,要求捐物捐款的人也特別多,其景其情至今令人難忘。凡是世界一些地方有點事,法國人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喜歡湊熱鬧。
法國人個性極強,或者說極富反抗精神,這可能和法國有那麼多的思想家和文學家有關。拿破侖就曾戲言,法蘭西要安寧就不該出盧梭和拿破侖這樣的人。從大的方麵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法國敢同美國人鬧別扭,硬是“用一張二等車票登上頭等車廂”。再如法國人的罷工也厲害得很。1996年冬,先有卡車司機大罷工,隨後又有小學教師、醫護人員、退休老人、航空部門等行業的人員走上街頭,罷工似乎成了法國人渲泄不滿的一種方式。從小的方麵看,例如客隨主便這條法國人就不買帳。旅館安排不妥,他可坐在台階上不進房間,甚至為一件小事和主人爭得麵紅耳赤,許多人說法國人小氣多由這類小事而來。法國人不怕官,對我們為迎接上級來人的一套裝飾門麵的做法頗有異議。他們認為官是納稅人選出來的,也是老百姓,官有官的自由,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自由。假如,某個大人物未能按時出席一個集會常會引起連珠炮式的責難,有人會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