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係(1 / 3)

社會主義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係

建國初期中非關係

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係和傳統友誼源遠流長。在近代,中國和非洲都相繼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共同的苦難經曆又把中非人民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們有著患難與共的感情,在鬥爭中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結成了深厚的戰鬥情誼。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勝利歡欣鼓舞,紛紛致函表示熱烈祝賀。例如,10月9日,阿爾及爾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致電毛澤東主席,電文中強調:“中國人民的勝利對所有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人民的鬥爭,是一個可讚揚的例子。”10月15日,突尼斯和摩洛哥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分別致函毛主席,熱烈祝賀新中國的成立。函中說:“中國人民的這一勝利對突、摩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是一個有力的、寶貴的鼓勵。”

獲得解放的中國人民也十分關心和支持正在進行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非洲人民。1950年9月13日,毛澤東主席代表中國人民電複南非聯邦杜邦城南非印度人大會聯合書記梅爾,表示完全支持他們反對南非白人當局種族壓迫的鬥爭。1952年1月,周恩來總理也在給南非印度人大會的電報中指出:“站起來了的中國人民完全理解並深切同情南非的非白色人民以及一切被壓迫民族的苦難,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在持久不渝的鬥爭中求得自由幸福與解放。”1952年1月中旬,突尼斯人民為反對法國殖民者的屠殺和壓迫、爭取民族獨立,舉行了總罷工和大示威。1月29日,我全國總工會致電突尼斯工會聯合會以示支援。電文說:中國工人階級向突尼斯各地為反對法國殖民當局的野蠻鎮壓而進行的全國總罷工的工人和職員致以衷心的敬意與熱烈的支援,並祝他們在這次反對法帝國主義統治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中獲得更大的勝利。同年8月,我全國總工會致電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與南非印度人大會全國行動委員會,對南非人民正在進行的反對種族歧視法令、爭取基本權利的正義鬥爭給予完全支持和聲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到1950年代初期,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還未獲得獨立,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正在興起。他們希望了解中國革命的經驗,不少非洲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工會、青年、婦女以及其他群眾組織紛紛派遣代表或組織代表團前來中國訪問,或與中國建立聯係。非洲人民和中國人民開始有了更多的聯係和往來。例如,1949年,幾內亞民主黨領導的工會組織與我全國總工會建立了聯係。同年12月亞洲婦女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時,赤道非洲、西非、阿爾及利亞、馬達加斯加等地區的婦女以來賓身份到北京參加會議和參觀訪問。1950年10月,非洲民主青年大會代表、阿爾及利亞民主青年聯盟總書記來華參加國慶觀禮和訪問。1951年5月,西非洲留尼旺學生代表團來華參觀訪問。1952年10月,阿爾及利亞《新阿爾及利亞》雜誌總編輯、阿爾及利亞和平委員會代表應邀來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和列席在北京舉行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1953年5月,由阿爾及利亞、法屬赤道非洲和喀麥隆、法屬西非地區工會領導人組成的非洲工會代表團應邀來華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和中國工會第七次代表大會。同年10月,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前總書記華爾特·西蘇魯和前青年聯盟書記杜瑪·諾克韋等來華訪問和參加國慶觀禮。

中非人民在國際活動中也開始有了接觸。1951年8月19日,出席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聯歡節的中國青年代表團與拉美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黃金海岸等國的300多位青年一起舉行聯歡會。1953年3月,中國青年代表團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保衛青年權利大會期間,同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法屬西非、馬達加斯加等非洲國家和地區的青年代表團舉行了聯歡。這些活動和接觸,增進了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根據毛澤東主席製定的對外政策,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願同世界一切國家特別是亞非拉國家建立外交關係。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同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政府共同首創了著名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當時非洲大陸雖隻有利比裏亞、埃塞俄比亞、埃及、利比亞四個獨立國家,但中國非常重視和非洲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同年9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希望同非洲國家發展事務性的關係,以增進互相的接觸和了解,並創造建立正常關係的有利條件。這一切為進一步發展中非關係奠定了基礎。

萬隆會議後中非關係新發展

1955年4月18—24日,亞洲和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市召開第一次亞非會議。這是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由渴望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亞非國家第一次自行召開的國際會議。中國由周恩來總理率領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的非洲國家有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利比裏亞、利比亞和蘇丹。4月19日下午,周恩來總理以書麵形式在全體會議上分發了演說的全文。文中闡述了中國外交的原則立場: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律平等,並對埃及人民為收複蘇伊士運河的主權而進行的鬥爭,突尼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以及南非人民反對種族歧視和壓迫的鬥爭表示了深切的關懷和支持。當時帝國主義十分害怕這次會議的召開,千方百計挑撥亞非國家和中國的關係,企圖阻撓和破壞會議的正常進行。有些亞非國家因受帝國主義的歪曲宣傳的影響,對中國缺乏了解,並存有疑慮。

為了擊敗帝國主義的陰謀,周恩來總理當機立斷,利用會議休息的短暫時間起草了補充發言。他在19日下午的補充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絕大多數亞非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並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總理的發言以及關於和緩遠東特別是台灣地區的緊急局勢的聲明,得到埃及、蘇丹等非洲國家代表的讚同和支持。埃及總統納賽爾為消除某些亞非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和分歧,做了大量工作,增進了某些亞非國家對中國的了解。加上印尼等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中國的求同存異的方針終於為與會各國代表所接受,使會議排斥了幹擾,獲得了成功,也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和亞非國家同中國的團結。

最後,亞非會議順利地一致通過了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1)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2)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3)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4)不過問或幹涉他國內政;(5)尊重每一個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6)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7)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8)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手段以及有關方麵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手段來解決一切國際糾紛;(9)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10)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這十項原則確定了亞非國家之間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的共同原則,它包括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全部內容,是五項原則的延伸和發展。萬隆會議所產生的萬隆精神,至今還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還宴請和會見了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利比裏亞、利比亞和蘇丹等非洲國家和地區的代表,並同埃及總統納賽爾進行了多次會談。當時中埃兩國雖未建交,但通過會談,兩國領導人決定擴大貿易往來。

自萬隆會議後到1963年,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最為高漲的時期,先後有29個非洲國家獲得了獨立。這一階段,也是中國和非洲國家關係開始日益發展的時期。中國政府和人民對非洲國家和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給予深切同情和熱情支持,並對獲得獨立的29個非洲國家表示熱烈祝賀並率先承認。1958年4月,周恩來總理致電加納總理恩克魯瑪轉非洲獨立國家會議,熱烈祝賀會議在反對殖民主義、爭取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反對種族歧視、增進非洲各國人民友好合作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上取得成功。1960年7月3日,北京人民舉行盛大集會,向獲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和人民表示熱烈祝賀。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主席廖承誌在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過去、現在、將來始終是非洲人民最可靠的朋友。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讓我們團結在一起,並肩前進!”一些非洲國家的代表也出席會議並講了話:1961年1月,周恩來總理打電報給非洲國家首腦會議,祝賀會議對剛果(利)、阿爾及利亞和非洲其他國家人民的愛國鬥爭以及促進非洲各國人民的團結所作出的貢獻。

在這期間,英法帝國主義對埃及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為了支援埃及人民反侵略的正義鬥爭,於1956年11月8日由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召集中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的負責人在北京舉行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國人民支援埃及反抗侵略委員會,統一領導全中國人民支援埃及反對英、法的侵略行動。會議還通過了宣言,表示中國人民將采取一切有效辦法支援埃及人民,直到把英、法侵略軍隊趕出埃及為止。接著於10日成立了中國—埃及友好協會,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了成立大會。協會的宗旨是進一步加強中埃兩國的友好關係,確定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協助中國人民支援埃及反抗侵略委員會,共同為反抗英、法侵略埃及而鬥爭。

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進行的正義事業也給予深切的同情和熱情的聲援。1963年2月,在坦桑尼亞莫希舉行的第三屆亞非人民團結大會上,由於非洲國家的支持,會議通過一項決議:“強烈譴責美帝國主義占據中國領土台灣,積極支持蔣介石集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騷亂和破壞。”決議還強調:“會議要求恢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中非人民在反帝鬥爭中互相同情和支持,團結戰鬥,使美帝國主義十分驚慌,美國輿論也為此感到驚訝。

在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先後同埃及、摩洛哥、蘇丹、阿爾及利亞、幾內亞、加納、馬裏、索馬裏、坦桑尼亞、烏幹達、肯尼亞和布隆迪等非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同一些非洲國家進行了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國同幾內亞、加納簽訂了友好條約,還同許多非洲國家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文化合作協定、貿易支付協定等,促進了中國同非洲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與此同時,政府間和民間的各種友好合作和友好往來也日益發展。

1960年9月,幾內亞共和國總統塞古·杜爾應劉少奇主席邀請,率領幾內亞政府代表團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這是中非關係史上第一位非洲國家領導人對中國的訪問。1961年8月,加納總統恩克魯瑪來華訪問。政府間部長級的互訪和民間的貿易、文化、科學、新聞和宗教等各方麵人士的友好交往更是日趨頻繁。據不完全統計,1949—1960年,非洲41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人曾經訪華,中國有400多人訪問了非洲13個國家和地區。這一切大大增進了中國同非洲國家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友好合作和傳統友誼,也有力地推動了中非國家關係的建立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是非洲獨立國家中最早同中國發展友好關係的,也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國家。1955年5月,埃及政府代表團應周恩來總理邀請首次來華訪問,並同中國政府代表就增進兩國之間的貿易合作和文化交流問題舉行了會談。8月,埃及工商部長率領貿易代表團訪華,簽訂了中埃貿易協定和第一個協定年度議定書。1956年2—3月間,中國文化藝術代表團和貿易代表團相繼訪問埃及。4月15日,中國政府同埃及在開羅簽訂了中埃文化協定。5月16日,埃及政府正式宣布承認中國,並表示了建立外交關係和互派使節的願望。5月30日,中國政府同埃及政府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9月17日,埃及首任駐華大使哈桑·拉加卜在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時說:“感謝中國在埃及恢複它在蘇伊士運河的全部權利和主權時所采取的崇高立場和所給予堅決支持。”毛澤東主席對拉加卜大使說:“中埃兩國都是世界上文化最古老的國家。我們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有著悠久的曆史。殖民主義者曾經阻礙過中埃傳統關係的發展,但是贏得了各自的民族獨立的中埃人民,又建立起了新的友好合作關係。中國人民珍視同埃及人民的這種友好合作關係,並且相信,這種關係必將日益鞏固和發展。”中埃建交是中非關係史上的新篇章。

中國政府和人民在加強同非洲國家和人民發展友好合作關係的同時,對非洲民族解放鬥爭也極為關懷並給予熱情的支持。當時非洲大陸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南非等地人民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不斷發展。被殖民主義者素稱為“沉默地帶”的葡屬非洲殖民地,也燃起了民族獨立的烽火。為了支持非洲人民的反帝反殖鬥爭,1960年4月12日,由中國17個全國性人民團體聯合發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會。它的宗旨是增進中國與非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組織中國人民支持非洲人民的鬥爭。1962年4月14日,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打電報給全非人民大會秘書長阿卜杜拉·迪亞洛,就“非洲自由日”(4月15日)向非洲人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表示敬意。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也就此發表題為《團結的非洲必將贏得勝利》的社論。1963年11月,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就“帝國主義滾出非洲日”發表聲明,堅信非洲人民堅持團結、堅持鬥爭必將不斷擊敗新老殖民主義的各種侵略和破壞陰謀,取得反帝和民族獨立解放事業的新勝利。

1963年8月8日,毛澤東主席接見了在北京訪問的一批非洲朋友,並進行了極其親切友好的談話。毛主席介紹了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經過以後說:“整個非洲現在都處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殖民主義的浪潮中。不管已經獲得獨立的國家,或者還沒有獲得獨立的國家,總有一天是要獲得完全徹底的獨立和解放的。整個中國人民都是支持你們的。”毛主席的話得到非洲朋友的熱情支持,並在非洲人民中引起很大的反響。

為了支持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的鬥爭,同年9月底,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邀請葡屬黑非洲學生總聯合會代表團前來中國訪問。雙方在聯合聲明中一致認為,帝國主義任意擺布非洲人民命運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在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下,非洲人民和學生依靠自己的團結和鬥爭,一定會贏得民族解放的最後勝利。聲明還指出:“雙方一致感到滿意的是,中華全國學聯和葡屬黑非洲學生總聯合會在反帝共同鬥爭中,一貫互相支持、互相鼓舞。兩個學聯的友誼和團結得到不斷鞏固和發展。”10月5日,中非人民友好協會舉行酒會,熱烈歡迎前來中國訪問的非洲14個國家和地區的朋友。會長劉長勝在會上致詞說:“中國人民把支持各國人民的反帝鬥爭作為自己最光榮的國際義務。中國人民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非洲人民最忠實最可靠的朋友。”阿爾及利亞的一位朋友在會上熱情地朗誦了他作的一首讚美新中國的詩,詩中寫道:“中國啊!我在你的身旁,你跟我在一起,我感到分外親切;北京啊!你的雄偉、莊嚴和偉大,在我的靈魂深處永遠不可磨滅!”酒會上熱情、友好的氣氛,反映了中非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真摯的友情。

以上事實深刻地說明,自萬隆會議後,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已阻擋不了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在反對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獨立以及維護國家主權的鬥爭中產生的戰鬥友誼和友好合作關係。

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

1960年代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非洲獨立年代。1955年5月萬隆亞非會議時,非洲獨立國家隻有4個;而到1963年5月非洲統一組織成立時,非洲獨立國家已達34個。當時同中國建交的國家隻有12個。為了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加強友誼和團結,周恩來總理從1963年12月至1965年6月曾三次出訪非洲。尤其是周總理的第一次非洲之行,是中非友好關係史上的盛舉。

1963年12月14日至1964年2月10日,周恩來總理在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等陪同下,先後訪問了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加納、馬裏、幾內亞、蘇丹、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裏等10國。周總理的這次非洲之行,不僅是對曾經訪問中國的許多非洲國家的領導人進行答謝和回訪,而且帶去了億萬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深厚友誼。這次訪問大大增進了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情和友誼,加強了中國同非洲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開創了中國對非洲外交工作的新局麵。

周恩來總理訪非的第一站是埃及。在訪問期間,周總理熱情讚揚了埃及人民在納賽爾總統領導下,為抗擊帝國主義的武裝侵略、捍衛蘇伊士運河的主權而進行的英勇鬥爭,並祝賀埃及人民在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建設自己國家的事業中已經取得的成就。周總理還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十項原則,親自擬定了中國同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相互關係的五項原則:(1)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2)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國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結盟政策;(3)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實現統一和團結的願望;(4)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國家通過和平協商解決彼此之間的爭端;(5)主張非洲國家和阿拉伯國家的主權應當得到一切其他國家的尊重,反對來自任何方麵的侵犯和幹涉。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埃及和阿爾及利亞時闡述了這五項原則,受到許多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讚同。這些原則也一直指導著中國同非洲、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周恩來總理在訪問非洲期間,通過觀察,看到了某些國家對非洲國家援助的實質,總結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實踐經驗。在訪問馬裏時,他提出了中國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1)中國政府一貫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從來不把這種援助看作是單方麵的賜予,而認為援助是相互的;(2)中國政府在對外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3)中國政府以無息或者低息貸款的方式提供經濟援助,在需要的時候延長還款期限,以盡量減少受援國的負擔;(4)中國政府對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國對中國的依賴,而是幫助受援國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經濟上獨立發展的道路;(5)中國政府幫助受援國建設的項目,力求投資少、收效快,使受援國政府能夠增加收入,積累資金;(6)中國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產的、質量最好的設備和物資,並且根據國際市場的價格議價,如果所提供的設備和物資不合乎商定的規格和質量,中國政府保證退換。(7)中國政府對外提供任何一種技術援助的時候,保證做到使受援國的人員充分掌握這種技術;(8)中國政府派到受援國幫助進行建設的專家,同受援國自己的專家享受同樣的物質待遇,不容許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這八項原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同非洲國家進行經濟合作和文化合作的真誠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