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重心向西
本刊策劃
作者:袁陽平
核心提示:依托打造長江高收入經濟帶,培育中國經濟“第二季”新的支撐力,而這一戰略支點應在長江中遊城市群。
《支點》記者 袁陽平
一份來自安徽研究長江中遊城市群(簡稱“中三角”)的最新報告,揭示了長江經濟發展的新風向標:作為“中三角”近鄰的長三角城市群積聚了巨大張力必須向外擴張,尤其是沿長江流域向西擴張。
榮兆梓教授領銜參與了這一報告課題,他是安徽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看來,“中三角”近年來的迅速崛起,是全球化、市場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向縱深發展背景下幾大趨勢合力的產物。
從國家新的區域布局來看,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依托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增長帶,其實質就是要依托打造長江高收入經濟帶,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第二季”新的支撐帶,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這一戰略的支點應在長江中遊城市群。
未來發展的“回旋餘地”
“一方麵,中部地區經過三十餘年的改革與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加速發展階段,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個城市群都已經形成了有實力的產業體係,在與周邊地區的良性互動中成長為區域經濟的核心和引擎。另一方麵,在全球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實力快速提升,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關係已經從集聚效應為主轉變為輻射效應為主。”榮兆梓如是稱。
自古滾滾長江東逝水,但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建文亦將目光沿長江流域向西看。他在近兩年多次來武漢與研究該課題的全國專家交流。
近年來,武漢、長沙、合肥和南昌四市發展勢頭強勁,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四市GDP接近3萬億元左右,增速均超過10%,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7%。
楊建文認為,除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為代表一級城市群外,以武漢、長株潭、皖江等為代表二級城市群在梯度層次、分工布局方麵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這就需要加速空間整合,並在順應國家戰略的前提下,提前開展規劃布局。在此背景下,加速發展長江中遊城市群,盡管隻是整合、提升二級城市群功能和地位的選擇之一,但卻是當前最具戰略性和可行性的選擇。
去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利用參觀中國——東盟博覽會展館之機,布下了中國區域發展新的“大棋局”。
“這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回旋餘地。” 李克強說,從現階段各方麵條件看,著力打造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沿長江區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經濟支撐帶是必然選擇。在南寧之行的半個月前,他在蘭州表示“該回旋餘地在中西部”。
上述專家分析指出,打造連貫中西部的長江經濟帶是擴大內需的戰略支撐點,而長江中遊城市群則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關鍵區域,其實質是要依托打造長江高收入經濟帶,開啟中國經濟“第二季”。
經濟帶擴圍
自改革開放以來,長江經濟帶一直廣受關注。早在1991年,鄧小平就曾提出要以浦東為龍頭,把中國的沿海開放推進到沿江。
經過改革開放30餘年的發展,長江經濟帶呈現出長三角下遊區域較發達,上遊成渝地區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開始抱團發展,以及長江中部地區亟須轉型升級的現狀。如何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成為當前長江中遊城市群的迫切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