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0強落戶武漢的得與失(1 / 2)

500強落戶武漢的得與失

新地理

作者:林楠

核心提示:一方麵,世界500強企業落地某個城市,最需要的是寬鬆、自由、開放的宏觀環境;另一方麵,政府在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過程中也要有長遠的產業戰略布局。

《支點》記者 林楠

“武漢今年將新引進12家世界500強企業。”

作為中國中部第一大城市的政府首腦,武漢市市長唐良智對外公布了上述目標。有關統計部門的數據顯示,在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方麵,武漢市近年來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截至2013年底,共計212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湖北省,其中僅武漢市就占了200家。

與此同時,有媒體此前關於“從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100強企業角度對各城市排名調查”還顯示,在排除中國傳統一線城市之外,武漢已被列為這些大型公司布局重點戰略城市的第四位。

多名相關業內人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世界500強企業排名本身在變,而他們在華投資亦為動態持續過程,有進有出。在引進這些企業的過程中,中國各城市有成功,也有失敗,其中的得與失值得總結和借鑒。

米其林放棄的理由

“米其林輪胎廠有望落戶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了!”

2008年末,各大媒體為武漢即將迎來本地的第一家輪胎廠——世界500強企業米其林而歡呼。當時,米其林以23,0871,029百萬美元資產排名第362名,到了2013年則以27596.8百萬美元收入下滑至第421位。

但出乎意料的是,到了2010年——此時距米其林開始在武漢考察選址已近兩年時間,米其林最終的選擇是沈陽。這是其在中國投建的第四家輪胎廠,投資總規模12億美元,建成後年產一千萬條輪胎。除此之外,米其林在上海已有兩家輪胎廠,而且在沈陽也已擁有一家投資5000萬美元、年產二三十萬條輪胎的子公司。

“這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有關,雖然領導們都很支持,但具體執行的情況則有區別。”一位接近米其林公司的業內人士說,政策優惠程度和政府辦事效率是最有說服力的。他同時表示,米其林未選擇武漢,還與相關上下遊產業不配套有關,公司布局不是僅以建廠為目的,“比如輪胎所需的橡膠,落地武漢需要進口,輪胎製成還需出口,考慮到原材料構成成本和交通運輸成本,那麼至少交通要便利,武漢在這方麵的努力與米其林的要求有差距。”

米其林並不是個案。2009年來武漢考察的韓泰輪胎,最終於2012年將其在中國的第三家輪胎廠落地重慶,建成後產能為1200萬條輪胎。而在2010年,本欲與武漢簽約的“世界船王”——馬士基集團在最後關頭去了成都,涉及項目為其全球範圍內的後台服務、提供信息和數據處理等業務流程外包。

“世界500強企業落不下地,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既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惡性競爭的因素。但是,我們自己需要反思,有可能是別的地方做到了,武漢市沒有做到。”武漢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方啟亭對本刊記者說。

“改革開放初期,世界500強企業會非常注重稅收優惠等,但到了現在,這些企業最需要的是一個寬鬆、自由、開放的宏觀環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國際商務教研室副主任田畢飛表示,也就是政府管控和服務企業的軟環境。比方說,企業到你這裏來,你能不能5天內就把企業所需辦理的手續搞定。另外,管理企業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是否清廉,不能動不動就吃拿卡要。基礎設施建設方麵,湖北在中部六省處於翹首地位,譬如港口、高速公路,但還要充分發揮彼此間的聯動效應。

因此,世界500強企業選擇落戶城市,是綜合多種因素進行戰略思考的優化選擇。

產業配套遭遇瓶頸

那麼,米其林和韓泰的選擇對武漢的產業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2013年,武漢市汽車產值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

在今年初的市人大會議上,唐良智市長的報告中提到了全市汽車產業發展現狀。

汽車產業不僅是武漢市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也是湖北省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世界500強中的汽車企業爭相進駐。湖北省汽車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汽車行業擁有世界500強企業50餘家,是湖北的世界500強企業中數量最多、投資額最大的行業,外商累計投資達500億元。如今,整車有神龍、通用、雷諾等8家企業,零部件有康明斯發動機、格特拉克自動變速箱、德納車橋等40餘家企業,而這些企業大多集聚在武漢,武漢也因此被冠以“中國車都”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