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鷥覓食
文/佚名
一天,一隻長頸長嘴的鷺鷥,邁著一雙長腿漫無目的地在踱步。
它沿著河岸散步,河水清清,氣候怡人,鯉魚和絢魚在水中遊弋。鷺鷥瞧著它們遊到河邊,本可唾手可得,但鷺鷥沒這樣做,它按時進餐,生活有規律,這時還沒有胃口。
過了一會兒,它有了食欲,於是走近河邊,看到幾條冬穴魚遊到水麵,鷺鷥不喜歡這道菜,它要等上等的食物。它的臉上浮現出一種不屑一顧的神情:“我吃冬穴魚?我堂堂鷺鷥,吃這樣差的飯菜?把我當成要飯的?”
放走了冬穴魚後,絢魚又遊了過來。“絢魚!就這晚餐?要我為這沒味道的東西動嘴,上帝也不會同意!”
可到了最後,當鷺鷥饑餓難耐卻又見不到一條魚的時候,它卻為更差勁的食物張開了嘴。它看到了一隻蝸牛,感覺既幸運又高興,於是猛然撲過去,把蝸牛吞進了嘴裏。
人不應該過於挑剔,最精明的人就是最隨和的人,過於苛求反而會一無所得。在自己的要求容易得到滿足的時候,也不能輕視任何事物。
一個行路人和一塊石頭
文/佚名
一個行路人從地上拾到一塊閃閃發亮的石頭,他翻來覆去地仔細看了一番,正打算扔掉,這時,一位騎馬的人趕了過來。
“喂,把你這塊小石頭給我吧,”騎者說道,“我用一隻打火機和你交換。”“不,”這人回答說,於是把拾來的東西捏得很緊。“萬一這石頭不止值這些呢?”他想了想。“幹嘛著急呢……”
“喏,那就收下這個吧!”騎者說,便將一隻金手表遞給他。
“那不成,”小石頭的主人回答說,於是幹脆把拾到的石頭裝進了兜裏。
他暗自思忖著:“莫非這玩意兒果真是塊寶石?”
可是這位素不相識的人卻一個勁地纏著他,不肯罷休。
“那就用你的石頭換我這匹馬,你看怎麼樣?好好想想吧。”
“我沒有什麼可想的!”這人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就是給一幢房子,我也不幹!”
這時,騎者突然哈哈大笑起來:“你這石頭分文不值,明白嗎?還是把它扔掉吧!”說完,把韁繩一提,便揚長而去。
“起初我就是打算把它扔了,”這人手裏握著拾來的石頭,衝著騎者在背後委屈地叫道,“是你有意捉弄我!”然後扔掉石頭,繼續趕自己的路。
“喂,騎馬的人,站住!”片刻之後他突然叫了起來。
騎者勒住馬,停了下來。
“要是我剛才答應用石頭換你的馬,那你怎麼辦呢?”
這時騎者又哈哈大笑起來,說道:“你這個人不會辨認寶石和石頭,而我卻會識別人。”
在生活中要善於思考,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讓別人的說法和建議幹擾我們的思路,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
對狗的訴訟
文/佚名
傳說,皇帝的一隻綿羊在某城丟失了,人們四出尋找,從東到西,自南至北,搜尋遍了每個角落,然而連一點影蹤也沒有發現。無奈把老虎、鬣狗和狗列為嫌疑犯,加以控訴和逮捕。
在法庭上,指控老虎偷羊的證據無力,控告鬣狗的根據不足,起訴隻提到它們是凶狠的、愛吃動物的野獸,沒有事實根據來判斷它們有什麼罪行,於是就宣告無罪釋放。
對狗的訴訟卻大不一樣,因為在狗窩旁拾到了許多骨頭。盡管人人皆知,到處撿骨頭是狗的習性,有時連它自己也不知道撿的是什麼動物的骨頭。但是這些骨頭被帶到法庭作為罪證,法庭就根據這些證據,判決了狗的徒刑。雖然判的不公,但是狗卻無法否認那些骨頭是從它的窩旁找來的。
我們做出一項結論的時候,都知道強調以事實為依據。但是,我們有時會不知不覺地把表麵現象當做事實,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一張紙的經曆
文/佚名
一張紙放在寫字台上,它和許多和它一樣的紙待在一起。一天,它被寫滿字。鵝毛筆蘸著黑墨水無休無止地畫了許多符號和杠杠。
“你能不能讓我少受點兒屈辱?”紙生氣地說,“你用地獄般的顏色把我弄髒了,使我受到永遠的踐踏!”
“我可不是把你弄髒了,”鵝毛筆說,“我給你寫上了文字。從今以後,你不是一頁普通的紙,而是文獻,人們思想的結晶。你變成了有價值的工具。”
過了一些日子,人整理寫字台,看見那麼多散頁的紙,就把它們收集起來,準備扔在火裏燒掉。突然,他發現了那頁被墨水弄髒的紙——那件重要的文獻,就把它留下來,放回原來十分顯眼的地方,而把其他的紙都扔進了火裏。
不要怕苦怕累,追求表麵的高潔。勇於奉獻,實現自我價值,才不會被社會所拋棄。
一隻毛蟲
文/佚名
一隻毛蟲蜷縮在一片綠葉上。在它的四周,有的動物在歌唱,有的在奔跑,有的在飛翔。沒有不在運動的昆蟲,沒有靜止的水滴,沒有靜止的樹葉。隻有可憐的毛蟲發不出聲音,沒有力量奔跑和飛翔。
如果說,它能動的話,隻能動一點點,而且感到那麼累,又那麼遲緩。
它從一片葉子爬到另一片葉子,就覺得整個世界都翻了一個個兒。但是,毛蟲從來不忌妒比它強的人。它知道,它隻是一隻毛蟲;而且知道,它這樣的毛蟲應當學會拉出極細的絲,以精湛的技藝織出自己的小屋。因此,它非常勤奮地工作。最後,把自己包在與世隔絕的絲的繭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