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總有物質本身的性質,即使說得再好,結果還是其本身的物質,不會改變。
蘸酒
文/佚名
有個人很吝嗇。有一次,他同兒子一塊出遠門,在路上每天才買一文錢的酒。在喝酒的時候,他害怕酒很快被喝光,便和兒子約定,每次用筷子頭蘸酒嚐嚐就行。兒子連蘸了兩次,父親便訓斥道:“你吃酒怎麼這樣急!”
做人不能太過於吝嗇,否則就會弄出很大的笑話。
有錢者生
文/佚名
有個菜農每年栽的茄子都不成活,很憂慮,便向一位老菜農求教。老菜農說:“每棵茄苗旁邊埋銅錢一文,就活了。”菜農問為什麼,老菜農答道:“你沒聽說有錢者生,無錢者死嗎?”
很多東西需要自己的思考,但是更多的時候需要的是經驗,人們往往是在經驗上被別人糊弄,所以要認真的考慮別人的話。
為太尉畫像
文/佚名
黨太尉想畫一張像,便把畫家召來,但畫家一給他合計要用多少顏料,買顏料等要用多少銀子時,他就不高興,說是不畫了。後來他又召來一個畫家,畫家知道他不願出錢,便說:“給您畫像,所用不多,隻用白紙一幅、筆一支、墨一塊,就足夠了。”太尉一聽挺高興,便問把他畫成什麼樣子。畫家說:“黑紗帽,黑羅袍,犀牛色的帶,黑靴,您旁邊再畫一個黑童子。”太尉問:“我的臉麵畫什麼顏色?”畫家說:“畫一張黑漆桌,您正斜坐在桌旁,您的頭正俯在桌子上。”太尉說:“最要緊的是臉麵,要是低著頭,別人怎麼能看得見?”畫家說:“相公這等嘴臉,如何還要見人?”
太貪和太吝嗇同樣是人生的兩大致命錯誤,要想得到更好的,就必須付出代價。
杜荀鶴詩
文/佚名
熟讀儒家經學的經生多有弄不明白文章之義的。曾經有這麼一個縣的甲、乙兩個人,都在作官。有一天,兩個人在一起論詩。甲舉出杜荀鶴的詩,稱讚“也應無計避征徭”這一句寫得好。乙不讚成,說:“此詩大錯,野鷹(也應)難道也有什麼征徭嗎?”甲解釋說:“凡是古人說的,還能有什麼錯誤,必定是當年考試出題,是以翎毛為題的吧!”
古人說的話不一定全是對的,首先要尊重的是事實,然後借鑒古人的至理明言。
如意
文/佚名
《風俗通》上記了這麼個故事:
“齊國有戶人家,家中有個漂亮的女兒。同時有兩戶人家到他家求婚,東家的兒子長得醜,但家境富裕;西家的兒子長得好,但家裏很窮。父母沒去決斷,便讓女兒袒露一臂暗示自己的意思。結果女兒袒露兩臂,母親問她為什麼,女兒答道:’我願意在東家吃而在西家宿。‘”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隻有靠雙手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