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科技意識的培養(1 / 3)

高中生科技意識的培養

科技意識與知識經濟的關係

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正把自身及其應用擴展到整個地球,“地球村”中的絕大多數居民已經、而且與日俱增地享受著科學和技術所帶來的實際利益。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麵貌,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即將成為新世紀主人的中學生,要想緊扣時代的脈搏,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必須牢牢樹立起科技意識。

一、科學與技術的含義及其內在關係

科學與技術是兩個相互緊密聯係又各自獨立的概念。它們產生的次序、條件和規律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對它們的論述必須分別進行。

通常認為,科學是認識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探索物質運動和社會運動客觀規律所形成的基本理論、概念或原理,或者說是人類關於自然與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知識體係。同時,也是人類積累這些知識並將其係統化的活動。科學雖然萌芽於人類文明的前期和初期,但真正的科學是近代才產生的,其標誌是1543年哥白尼發表《天體運行論》,因為從此科學才從神學中解放出來。在此以後,科學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眾多的學科。

科學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科學是知識的積累

科學是知識的積累,但它不是各種知識的簡單堆砌或疊加,而是種種知識單元通過內在聯係而建立起來的知識體係。

人們的知識可以是點點滴滴的,甚至是互不聯係的,它們不能稱之為科學。隻有這些知識單元的內在邏輯特征和知識單元間本質聯係清楚了,建立起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時才稱之為科學。比如古代工匠在從事某一項生產的活動中,他會在大量實踐經驗中形成一些具體的、單項的認識,盡管這些點滴認識是反映客觀實際和規律的,它能提高工效,但是這些認識在沒有形成體係以前,還不能稱之為科學。

(2)科學是事實和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

科學是人們經過觀察、調查、試驗對一種物質、現象或事件的認識及其延伸與發展。如果人們抓住了某一物質或社會現象、某種事實的本質和規律,就是掌握了某一方麵的科學。這裏所謂“事實”是人對事實本質的認識。事實本身還不是科學,雖然科學是由事實組成的,但不等於事實就是科學,如同房屋由磚瓦砌成而磚瓦不是房屋一樣。怎麼樣才算是科學呢?隻能是那些經過概括,形成係統並反映同一類事實的本質,並可作為客觀規律的說明時,才能是科學的組成部分,才稱之為科學。

(3)科學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有根據的分析與判斷

在人類與自然界鬥爭和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中會遇到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要克服這些現象對人們的不利影響,充分利用其有利方麵,就必須首先弄清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即對它們做出有根有據的分析和判斷。如果這種判斷是準確的,那麼這種判斷也就是科學的。於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經營管理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判斷,人們就根據這些判斷去控製、掌握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使之為人類服務。可以說“科學就是判斷”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原始的認識。

(4)科學是一種方法,也是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從而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武器和工具

前麵提到科學是一個知識體係,是一種判斷,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所有這些都是從不同側麵描述科學的本質因素。但作為科學與自然、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來說,科學更重要的本質含意,是它告訴人們怎樣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隻有把科學看成是一種方法、一種手段,看成是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武器,科學概念才更有實際意義。

技術一般是指人類在生產鬥爭、科學實驗和社會活動中認識自然和社會,以及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技能及體現這種經驗、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資料。它是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的總稱。技術是物化的科學,是現實的生產力。

技術的特征主要有:

①係統性。技術作為一種知識體係,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是人們在生產、生活、科學實驗或社會活動中所創造、總結出來的係統知識,不僅包括原理、結構、計算、設計等理論知識,而且包括具體操作實施過程中管理、服務、決策的技能、經驗與方法,是一套完整、係統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星、分散的個別理論或方法。

②可操作性。單純的理論或方法而不具有操作性的知識,不是技術知識,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理論上的推導等等,就不屬於“技術”範疇。技術必須是通過操作而能夠製造出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而不僅僅是增加人們的知識。技術與生產要素相結合,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技術水平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勞動生產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高。掌握某項技術的人們運用包含該項技術的生產工具製造出某種物質產品。生產工具(機器設備等)作為人們實施該項技術的物質手段,它雖然包含了技術的某些成分,但不可能包括製造該產品的全部技術內容,因此不能把技術和物質產品或實現技術的物質手段等同起來。機器設備、儀器等是實施技術的物質手段,也包含著大量的已經物化的密集技術。

③實用性。技術同科學不同,它能夠而且應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被直接應用,並產生很大影響。技術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直接而多方麵的。首先技術通過提高土地、人力、資本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顯示出生產要素放大器的作用。如在農業領域通過育種、灌溉、繁殖和對病蟲害的控製技術的進步與應用成倍地提高糧食的單產量或資本的投入產出率;其次,技術能夠通過綜合各種生產因素而使其相互間產生內部作用力從而形成新的結合點。這表現在農業機械化和工業的許多領域諸如汽車、紡織和各種各樣的商品生產中提供的許多例證以表明技術的這一作用;再次,技術還通過創造新的特質、新的價值和財富,對技術本身的發展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例如聚合材料、半導體、計算機軟硬件的出現都是技術被直接應用的表現。

④可積聚性。技術是一種可以獲取的資源,且能夠積聚和創新。實際上技術通過應用得到不斷發展和豐富。這是一個不同於自然資源因使用而減少的重要特征。正因為技術的這種特征,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為提高其國內生活水平並維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力,對技術都特別重視。

⑤同期性。技術來源於人們的發明創造。一項技術從發明到實際應用直到被另一種新的技術所取代,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所持續的時間就是這項技術的生命周期。通常技術生命周期的長短是以技術在應用後所取得效益的大小來衡量的,其本質是技術成果在現實社會中有效使用的時間。技術的生命周期一般分為開發、發展、成熟和衰老四個階段。處於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技術具有不同的價值。技術發展的周期性是企業生命周期和產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決定因素。

⑥商品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具有商品的屬性。它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擁有價值。技術的使用價值是它對社會生產、生活、決策、服務等的實用性,它的使用可以製造某種物質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技術通過它的不斷進步而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技術的價值是凝結在技術商品中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技術是複雜勞動的產物,它的價值遠遠高於一般商品。技術是在所有者使用或者轉讓給他人使用的過程中,實現其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技術的使用權與所有權是可以分離的。技術商品的所有者既可以出售其使用權,也可以出售其所有權,亦或兩者兼而有之。同時,技術又有一些不同於一般商品的特點,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比如它沒有固定的形狀,可能是一些圖紙、資料、配方,也可能是一些口頭傳授的經驗或演示的操作技能;它不需要經過再生產就可以多次使用和轉讓,其邊際成本幾乎等於零;技術商品隻有個別勞動時間,不能用勞動消耗來計算它的價值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