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十年”低迷
一
日本經濟在經曆了上個世紀二戰後初期重建和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長之後,於八十年代末期一舉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位的經濟大國,創下了舉世公認的“經濟奇跡”。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陷入以通貨緊縮為主要特征並伴隨階段性衰退的長期停滯階段。日本經濟持續長期停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經濟增長持續低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除1991、1995和1996三個財政年度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2.5%以上外,其他財政年度都在2%以下,1998年出現了1.1%的負增長。2001年以來,隨著美國經濟的調整,日本經濟的多數經濟指數都呈現衰退跡象。據日本總理府公開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2001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GDP比上季度下降了1.2%,以後又連續兩個季度比上季分別下降0.5%和1.1%,這種連續3個季度的負增長表明目前的日本經濟已經陷入衰退狀態。
(二)通貨緊縮特征明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經濟就曾開始表現出一些通貨緊縮現象,進入新世紀後,通貨緊縮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的主要特征。有資料顯示,1999年和2000年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比上年下跌了0.5%和0.6%,2001年頭9個月,該項指標與上年同期相比均為負增長。這種物價連續兩年以上持續下降的狀況,不僅在日本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就是在戰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也實屬罕見。日本政府從去年起不得不公開承認:“日本經濟正處在緩慢的通貨緊縮之中”。
(三)民間內需嚴重不足
過去10年中,占其GDP近6成以上的民間消費需求一直處於極度低迷狀態,據日本總務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家庭實際消費支出除1995年上升0.1%外,其餘年份均為負增長,1997年跌幅達到2.1%。2001年除4--6月略有上升外,1、3兩個季度也均為負增長。
(四)財政負擔空前沉重
截止2001年度財政預算計,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國內債務已達到666萬億日元,約為日本GDP的130%以上,如此沉重的財政負擔也是其他發達國家所沒有的,為此日本前財務大臣宮澤喜一曾驚呼日本財政已“瀕臨崩潰邊緣”。
(五)不良債權久拖不決
自1992年起,日本銀行雖然已經處理了一些不良債權,但因經濟持續不振、破產企業增多,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仍有增無減。到2001年9月,僅按銀行法確定為“風險管理債權”的不良債權,就從1996年的28.5萬億日元增至達31.8萬億日元,如果加上其他類型的不良債權,數目更多。據日本興業銀行估計,經濟每放慢一個百分點,就得新增加5.6萬億不良債權。
(六)失業人口屢創新高
從1991年到2000年日本的完全失業率從2.1%上升到4.7%;失業人口已經從1990年的134萬增加到1999年的317萬;2001年年平均失業率也在5%上下,今年2月日本完全失業率又創新高,達到5.3%的曆史高位。[6]如果加上日本特有的“隱形”失業,目前日本失業率在西方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
二
造成日本經濟長期萎靡不振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
(一)“泡沫經濟”的“負麵遺產”大傷日本經濟的內需“元氣”
1985年,美國為“敲打日本”,與西方主要工業國家共同簽署推動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兌美元的彙率大幅度上升。日本在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國民財富以幾何級數急劇膨脹,到八十年代末,日本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位的經濟大國。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隨著日本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個人財富的增加,國民對餘暇需求將迅速增強,於是在1987年出台了“休養地法”和第四次“綜合開發計劃”。政府這一誘導性決策,誘導民間大量閑置資金投入到房地產行業和相關傳統行業,引發“泡沫經濟”。在“泡沫經濟”時代,由於地價與股票價格相互促進,企業“抵押能力”急劇膨脹。這一“虛擬循環”帶來的“泡沫”繁榮於1989年到達頂峰而破滅。“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經濟帶來的直接惡果是:股市急劇暴跌和不動產大幅萎縮,企業、個人資產總額嚴重縮水。東京日經平均指數從八十年代末期的38915.87直線下挫,到2001年9月10日東京日經平均指數跌至10195.69點的最低記錄。東京證券市場一部市值從過去峰值的606萬億日元下降到目前的296萬億日元,10年間東京股市大約損失市值達300萬億日元以上。日本地價也從1992年以後持續下降,到2001年初,日本平均地價比上年下落4.9%,其中商業用地比上年下降7.5%,僅為1990年9月的18%;居住用地比上年下降4.2%,[7]目前價格已與峰值時期相比下降了約70%,蒸發掉的資產總值約為800萬億日元以上,相當於目前日本實際GDP的1.6倍。在資產全麵縮水的背景下,企業負債惡性膨脹,金融機構陷入困境,不良債權急劇增加,加之實體經濟因經濟擴張時期進行超常規模的設備投資而嚴重過剩,導致日本經濟陷入供給嚴重過剩,需求空前萎縮的蕭條狀態。
(二)政府經濟政策失誤扼殺了階段性景氣複蘇
“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政府經濟決策部門不能準確地對經濟形勢做出正確判斷,並及時拿出正確的經濟對策,也是日本經濟遲遲不能走出低迷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在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間,政府急於刺激內需共追加補充預算11次,金額達130兆日元。按凱恩斯學說,當經濟收縮時,政府通過擴大公共支出等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助於刺激經濟迅速上升,但在日本經濟沒有找到真正“病根”的情況下,套用西方經濟的傳統方法不但沒有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反而給日本財政累計了巨額財政赤字。其次是輕視了資產縮水對經濟帶來的負麵影響。泡沫經濟初期,政府對資產價格的嚴重縮水視為經濟周期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沒有及時拿出應有的經濟對策,導致資產價格下降對實體經濟造成的負麵影響惡性膨脹。直到1995年上半年,在日本經濟仍然不見回升的情況下,政府仍然認為“泡沫經濟”崩潰的負麵影響在1993年基本結束,造成當時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升值和阪神大地震,因而沒有及時采取相應的對策。第三,1996年由於阪神地震帶來的內需擴大,景氣狀況明顯有所回升,但當時執政的橋本政權沒有能夠及時抓住這一時機,刺激景氣繼續擴大,而是在處理好景氣回升與改革的關係時出現嚴重失誤,將3%的消費稅提高到5%,這樣給來之不易的民間需求潑上一盆“冷水”。加之當時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麵影響,日本經濟再次陷入蕭條。第四,1998年,日本出現經濟負增長和物價下跌並存的狀況,但日本政府否認日本已經出現“通貨緊縮”,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日本從2000年9月始,物價全麵下跌,其他各項景氣指數也紛紛下滑,“通貨緊縮”逐漸成為持續低迷的日本經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