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國華
從廣場的地下通道走過時,總有真殘疾和假殘疾的人跪在那裏,點頭如雞啄碎米。有時候,我會扔個一元的鋼鏰兒給他們。當然,我並不總是這樣做,但偶爾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也伸著手,我一定不會讓他們失望。他們的歲數和我爺爺奶奶一樣大,即使騙我一塊錢,還能把我騙窮嗎?而且我留意觀察了,我這個鋼鏰兒是他(她)手中最大麵值的錢,他(她)會因此高興半天的。
在大街上看到外地人滿麵油汗地問路,我一定會認真地告訴他,往左怎麼拐,往右怎麼拐,乘坐幾路車,等等。誰都有遇到難處的時候,這種詳細的介紹,費不了我多長時間,但會讓他對這個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所居住的小區管理很嚴,保安常常走過來詢問每一個進門的人,但是,他們的詢問會讓人不舒服,因為,如果你衣冠楚楚,他連問也不問;如果你穿戴稍微邋遢一些,他就會問個不停。好幾次,業主因為保安以貌取人而和他們吵起來。業主偏偏不把每家每戶特製的鑰匙拿出來給對方看,理由是,我進自己的家門還要受你們限製啊!我也和他們吵過。在我的意識裏,他們是看我不像這裏的業主才來詢問我的,是狗眼看人低。可我現在不和他們吵了。那是人家的職責,大家誰也不認識誰,幹嗎要故意找你的麻煩。老老實實把鑰匙給他們看一下就是了。被問一次就掉價嗎?
夏秋季節的傍晚,常常有一些郊區的農戶在馬路邊賣菜,他們黑紅的臉上總是掛著謙卑的笑。我和妻子有個默契——從他們手裏買東西時不講價。這些菜,從種到地裏到長大再拿到城裏來,不容易。我父母也是農民,也種莊稼,從年頭忙到年尾,掙的錢很有限。如果不想買,走開就得了。如果想買,也不差這幾毛錢。痛痛快快地上秤交錢,雙方都高興。
上大學時,在公交車上見到老人,總要給他們讓座。後來參加工作,見識了各種人情冷暖,心有點變硬了。尤其見到有的老人倚老賣老
當行善成為一種習慣,一旦刻意去改變,往往心不寧,魂不守。因為行善慣了,就如吃飯睡覺一樣習以為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見你坐在那兒,故意往你身邊蹭,怎麼辦?我就硬挺著不讓座。後來發現,自己即使不讓座,心裏也不怎麼舒服。讓了,反而舒坦了。好,那就接著讓座吧。年輕輕的,站一會兒又能怎麼樣?
別人遇到不幸的事了,主動安慰一下;看見人家的小孩兒漂亮,就誇獎幾句;刮風下雨天,把報販手中剩下的最後幾張報紙買下來;從出租車上下來,關門時說聲謝謝……
這些事,都不是大事,但是恰恰很多人不願意去做。我的理解是,他們要麼腦子裏天生缺這根弦,要麼是受過太多的“內傷”。小善乃舉手之勞,但願意做才成小善。
話說回來,這些小善,於我卻是重要的事。我常常假設,麵對歹徒的尖刀,我敢否義無反顧地衝上去?麵對生死抉擇,我是否會麵不改色地選擇後者?我的答案是,也許不敢,不會!遇到大事,我肯定會像大多數人一樣猶豫躑躅,甚至打退堂鼓。我天生做不來大善,但小善積多了,也可聊以自慰。與人為善,與己為善。能獨善其身,也就問心無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