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知命,與人同樂
金錢要布施才有快樂,
愛情要奉獻才有快樂,
名譽要服務大眾才會快樂。
在遇到悲慘的條件和極其不利的情況時,我們一定要爭取用樂觀的心態看問題,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樂觀,也不應再在不幸之中添加自憐、懊悔的情緒,因為,這些都於事無補。
麵對生活,每個人都應當培養自己的快樂心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大部分時間想一些愉快的事,應付那些使我們不痛快的瑣碎小事和環境,從而使我們得到快樂。我們對小事的煩惱、挫折、牢騷、不滿、懊悔、不安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純粹出於習慣。我們做這種反應已經“練習”了很長時間,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性反應。
這種習慣性的不快樂反應大多起因於我們自以為有損於自己的自尊心的某種事情。一個司機無緣無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們談話時有人肆意插嘴,我們以為某人該來幫忙他卻沒有來,等等。
甚至一些非個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認為是傷害我們的自尊心而引起我們的反應:我們要乘的公共汽車不得已而來遲了,我們要打高爾夫球時偏偏下雨了,我們急著上飛機時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們的反應是憤怒、沮喪、自憐,換句話說就是不快樂。
不知你是否看過一個電視節目,看到過節目主持人操縱觀眾的情況?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標記,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標記,所有的人就都笑起來。他們的反應像綿羊一樣,告訴他們怎樣反應,他們就奴隸般順從地做出反應。你現在也是這種反應。你讓外在事物和其他人來支配你的感覺和反應。你也像被馴服的奴隸一樣,等某件事或某種環境向你發出信號——“生氣”——“不痛快”,或者“現在該不高興了”——你就迅速地服從命令。
心中有慈,才能微笑;胸中藏忍,才善微笑。微笑,體現著佛法與人道。麵對苦難仍能微笑的人,能得禪心通悟的大智。
——禪師智語
養成快樂的習慣,你就變成自己的主人,而不再是情緒的奴隸。
人是一個追求目標的生物,所以,隻要他朝著某個積極的目標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快樂就是自然正常地發揮作用的征兆。人隻要發揮一個目標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環境如何,他也會感到十分快樂。
我們所謂的災難很大程度上歸結於人們對現象采取的態度,受害者的內在態度隻要從恐懼轉為奮鬥,壞事就往往會變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們嚐試過避免災難而未成功時,如果我們同意麵對災難,樂觀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會脫落,變成一株美麗的花。
因此,我們要時刻記住:快樂不是獲得什麼,快樂隻是一種心態。
故事1.快樂在於心態
有一位富人和一位禪師在談論什麼是幸福。
禪師說:“幸福就是現在。”
富人望著禪師的茅舍、破舊的穿著,輕蔑地說:“這怎麼就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間豪宅、千名奴仆啊!”